漆樹酸
A+醫學百科 >> 漆樹酸 |
英文名稱:Anacardic Acid (6-[8(Z)-pentadecenyl]salicylic Acid)
種中文名:野漆樹
種拉丁名: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 (L.)O.Kuntze
形態特徵:落葉喬木,高可達10m;小枝粗壯無毛。奇數羽狀複葉,常聚生枝頂;小葉9-15片,長圓狀披針形,長5-10cm,寬2-3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稍偏斜,兩面無毛,背面常被粉質,側脈兩面突起。圓錐花序腋生;花黃綠色。核果,偏斜。花期5-6月,果期10月。
地理分布:分布於華北至江南各省區;蒙古、朝鮮、日本、泰國、緬甸、印度、越南北部也有。
生 境:生於海拔2200m以下的疏或密林中。
毒 性:樹的汁液有毒,對生漆過敏者皮膚接觸即引起紅腫、癢痛,誤食引起強烈刺激,如口腔炎、潰瘍、嘔吐、腹瀉,嚴重者可發生中毒性腎病[14]。
化學成分:主要含漆酚,其次有黃酮及酚類物質硫黃菊素(suiphuretin)、漆黃素(fisetin)、訶里拉京(corilagin)、野漆樹甙(rhoifolin)、扁柏雙黃酮(hinokiflavone)、野漆樹,二氫黃酮(rhusflavanone)、野漆樹雙黃酮甲(rhusflavone)、野漆樹雙黃酮乙(robustaflavone)、(一)木蠟樹二氫黃酮[(一)—succedaneaflavanone]等,以及未定結構的漆樹酸(rhusinicacid)和木蠟樹素A,B(succedaninA,B)[15-20]。
化學成分:漆樹酸是一種強心劑和擬交惑神經劑,對家兔的LD50為6.7mg/kg[A-19]。
毒 理:主要含漆酚,其次有黃酮及酚類物質硫黃菊素(suiphuretin)、漆黃素(fisetin)、訶里拉京(corilagin)、野漆樹甙(rhoifolin)、扁柏雙黃酮(hinokiflavone)、野漆樹,二氫黃酮(rhusflavanone)、野漆樹雙黃酮甲(rhusflavone)、野漆樹雙黃酮乙(robustaflavone)、(一)木蠟樹二氫黃酮[(一)—succedaneaflavanone]等,以及未定結構的漆樹酸(rhusinicacid)和木蠟樹素A,B(succedaninA,B)[15-20]。
科中文名:漆樹科
科拉丁名:Anacardiaceae
本科概述:本科約60屬600種,主要產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有15屬55種,南北各省區均有分布。本科為重要的有毒植物科。有毒植物主要存在於漆樹屬(ToxicodrondronMill.)如野漆樹、漆樹等,其根、莖、葉和未成熟果實含有毒樹脂,常引起中毒。人接觸其樹脂或散佈於空氣中的物質時會引起皮膚過敏,即所謂漆性皮炎,發病率約26%,潛伏期4小時至21天,症状可分三種類型:(1)丘疹性蕁麻疹型:有局部皮疹,奇癢。(2)泛發皮炎型:有大面積片狀或散在的丘疹,奇癢。(3)水腫型:最為嚴重,多出現在首次接觸者,開始出現潮紅,而後繼發小皰、大皰,腫脹,皮疹奇癢,並伴有惡寒、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状[1]。食入並可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状。本科植物也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如漆樹所產生漆是一種性能優良的塗料,在我國使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國特產,也是傳統的出口商品。本科主要化學成分是.一些雙羥基酚:如漆酚(urushiol)、十五烷間苯二酚(pentadecylresorcinol)、十五烷兒茶酚(pentadecylcatechol)、十七烷兒茶酚(hcPtadecylcatechol)、十五烷苯酚(Pentadecylphenol)等,其他還含黃酮、有機酸等[2,3]。漆酚是主要有毒成分,存在於樹脂中。漆酚不溶於水而溶於醇或丙酮,是一類具飽和與不飽和烴基側鏈的苯酚衍生物的混合物,如漆樹所含漆酚由下列四種化合物組成[4-7]見結構圖。漆酚的致敏原因尚未確知,一種認為是由於漆酚的羥基與皮膚中蛋白質.的胺基反應所致,另一種認為可能是由於抗原刺激機體後,產生抗體而釋放出遊離組織胺和5-羥色胺或其他物質,使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形成紅斑,進而形成水皰,如伴有細菌感染則引起糜爛。致敏強度與分子側鏈中的雙鍵數成正比[8,9]。
關於「漆樹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