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與化學損傷/腸型放射病
醫學電子書 >> 《核武器與化學武器損傷》 >> 急性放射病 >> 急性放射病的臨床表現及其病理基礎 >> 腸型放射病 |
核武器與化學武器損傷 |
|
腸型放射病是以嘔吐、腹瀉、血水便等胃腸道症状為主要特徵的非常嚴重的急性放射病。機體受腸型劑量照射後,造血器官損傷比骨髓型更為嚴重。但因病程短,造血器官的損傷尚未發展,小腸粘膜已發生了廣泛壞死脫落,因此腸道病變是腸型的主要病理特點。
由於小腸粘膜上皮細胞的更新周期為5~6天,所以腸型放射病在1周左右即出現小腸危象,小腸粘膜上皮廣泛壞死脫落。眼觀腸壁變薄,粘膜皺襞消失,表面平滑。鏡觀隱窩細胞壞死,隱窩數減少甚至完全消失,絨毛裸露,在隱窩和絨毛可見巨大的畸形細胞(亦稱ω細胞)。畸形細胞是腸腺細胞受損傷後,喪失了正常分裂能力,但仍能合成DNA,以致胞體腫大,失去了正常的上皮細胞形態和功能。腸粘膜上皮廣泛壞死脫落並出現畸形細胞,是腸型放射病的病理特徵(圖4-3A)。在小腸粘膜上皮變化的同時,粘膜固有層和粘膜下層血管充血、間質水腫、有少量粒細胞和圓細胞浸潤。
圖4-3 腸型放射病小腸粘膜上皮變化及其後果示意圖
A:(a)正常小腸的隱窩和絨毛;(b)照射後隱窩細胞變性壞死,細胞碎片進排入腸腔;(c)隱窩細胞減少,隱窩變短;(d)隱窩破壞,出現畸形細胞,絨毛暫時尚未有上皮細胞被複;(e)隱窩和絨毛上皮細胞完全消失,僅見少量畸形細胞;如照射劑量在腸型下限,經治療延長生存期者亦可見隱窩再生
B:隱窩絨毛破壞後失去屏障功能,導致機體死亡
腸型放射病由於病情重、發展快、病程短、所以臨床分期不如骨髓型明顯,臨床表現有以下主要特點:
(一)初期症状重,假愈期不明顯
在照射後20分鐘至4小時內全部出現症状,主要表現為反覆嘔吐,全身衰竭、血壓輕度下降、有時有腹瀉。症状持續2~3天後稍有緩解。經過3~5天假愈期,在照射後1周即轉入極期,或不出現假愈期直接轉入極期。
(二)極期突出表現為胃腸道症状
進入極期後,病人出現反覆嘔吐,嘔吐物多含膽汁或血性液體。嚴重腹瀉是極期的突出表現,每天可達20~30次。腹瀉以血水便為其特徵,血水便中含腸粘膜脫落物。腹瀉伴有腹脹、腹痛。由於腸蠕動功能紊亂,腸套疊,腸梗阻、腸麻痹等發生率較高。
(三)造血損傷嚴重
腸型放射病造血器官損傷比骨髓型重,外周血象變化快,數天內白細胞可降至1×109/L以下。照射劑量接近腸型放射病劑量下限者,經大力救治若渡過腸型死亡期,即表現出來嚴重的骨髓衰竭,一般都不能自行恢復造血功能。死亡早者,出血不及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嚴重,若經治療而延長生存期者,亦可發生嚴重出血。
(四)感染發生早
由於造血損傷嚴重,免疫功能低下,腸道失去障礙,致使體液和電解質大量丟失,腸腔內細菌,毒素和有害分解產物侵入血液(圖4-3B),很快造成脫水、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毒血症、菌血症等併發症,成為死亡的原因。腸型放射病後期常出現壞死性腸炎、腹膜炎和壞死性扁桃體炎、敗血症等。臨終前機體衰竭,體溫可驟然降低。
(五)治療可延長生存期
病人進入極期後,病情迅速惡化,血壓下降,虛汗、四肢厥冷、柴紺、寒戰、譫妄、昏迷,很快瀕臨死亡。死亡高峰在10天前後,治療可延長生存期,但迄今尚無治活的先例。
骨髓型放射病 | 腦型放射病 |
關於「核與化學損傷/腸型放射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