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具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ge3.jpg

枳具子

Semen Hoveniae

(英)Japanese Raisin Tree Seed

別名 拐棗、雞爪梨、雞矩子、萬壽果、萬韋果。

來源 為鼠李科植物枳具Hovenia bulcis Thunb.的種子。

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10米,嫩枝、幼葉背面、葉柄和花序軸初有短柔毛,後脫落。葉互生,廣卵形,長8~15cm,寬6~10cm,先端漸尖或長尖,基部圓滿呈心形,常不對稱,邊緣有粗鋸齒,表面無毛;葉柄紅褐色,背面沿葉脈或脈間有柔毛。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花雜性,同株;萼征5;花瓣5,黃綠色,直徑約4.5毫米;花瓣扁圓形,兩側捲起,包裹雄蕊花柱常裂至中部或深裂。雄花有雄蕊5,有退化子房;兩性花有雄蕊5,子房埋沒於花盤中,3室,柱頭3裂。果實圓形或廣橢圓形,生於肉質扭曲的花序軸上。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為陽性樹種,生向陽山坡、山谷、溝邊及路旁,或栽培;分布安徽、浙江、江西、廣東、福建、湖北、湖南、廣西、陝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河南有栽培

採制 10~11月果實成熟時連肉質花序軸一併摘下,晒乾,取出種子。

性狀 種子扁平圓形,背面稍隆起,腹面較平坦,直徑3~5mm,厚1~1.5mm。表面紅棕色、棕黑色或綠棕色,有光澤,於放大鏡下可見散在凹點,基部凹陷處有點狀淡色種臍,頂端有微凸的合點,腹面有縱行隆起的處脊。種皮堅硬,胚乳乳白色,子葉淡黃色。味微澀。果實形態似萬字元「卍」,故稱萬壽果。

化學成分 含葡萄糖果糖硝酸鉀過氧化物酶等。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止渴除煩,消濕熱,解酒毒。用於中酒毒、煩渴嘔逆、二便不利。

保健功效:

拐棗具有醫用價值,可治療多種疾病。其果梗、果實、種子、葉及根等均可入藥,中藥稱其果實為枳棋子。其藥用最早見於《唐本草》。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它「味甘、性平、無毒,有止渴除煩,去膈上熱,潤五臟,利大小便,功同蜂蜜」,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果品。「其枝、葉,止嘔逆,解酒毒,辟蟲毒」。拐棗果梗釀製的「拐棗白酒」,性熱,有活血、散瘀、去濕、平喘等功效。民間常用拐棗酒泡藥或直接用於醫治風濕麻木和跌打損傷等症。特別是對地下、井下、水下、潮濕環境下從事工作和勞動的人,更具有保健作用。在中醫上,其種子、木質入藥,有清熱、利尿、解酒毒之功效。古書中對其解酒毒,有很多趣聞記載。陸璣《疏義》云:「……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誤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為水也」。元代《本草衍義補遺》中記有:「一男子年三十餘,因飲酒發熱,又兼房勞虛乏。乃服補氣血之藥,加葛根以解酒毒。微汗出,人反懈怠,熱如故。此乃氣血虛,不禁葛根之散也。必須雞距子解其毒,遂煎藥中加而服之,乃愈」。《本草綱目》中也記有:「枳椇,《本草》只言木能敗酒,而丹溪朱氏治酒病往往用其實,其功當亦同也。按《蘇東坡集》云:眉山揭潁臣病消渴,日飲水數斗,飯亦倍常,小便頻數。服消渴藥愈年,疾日甚,自度必死。予令延蜀醫張肱診之。笑曰:君幾誤死。乃取麝香當門子以酒濡濕,作十許丸,用棘枸子(枳椇子)煎湯服之,遂愈。問其故。肱曰:消渴消中皆脾弱腎敗,土不制水而成疾。今穎臣脾脈極熱而腎氣不衰,當由果實、酒物過度,積熱在脾,所以食多而飲水。水飯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麝香能解酒果花木毒。棘枸亦勝酒,屋外有此木,屋內釀酒多不佳。故此二物為藥,以去其酒果之毒也」。其木汁入藥,可治狐臭。《本草綱目》載有一例云:「用枸樹(即拐棗)鑿孔,取汁一二碗,用青木香、東桃、西柳、七姓婦人乳,一處煎一二沸。就熱,於五月五日雞叫時洗了,將水放在十字路口,速回勿顧,即愈」。此說帶有迷信色彩,可能有些玄虛。

拐棗的果梗,除鮮食外,可用作釀酒、制醋、製糖的原料。可作果露、香檳、汽酒、汽水等飲料。還可加工成罐頭、蜜餞、果脯、果乾等。採用先進工藝,進行深加工,可製成方便飲料——拐棗晶。拐棗飲料等產品,不僅可內銷,還可出口,頗受消費者青睞,很有發展前途。

關於「枳具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