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穴手紋診治/手與臟腑的關係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手穴手紋診治》 >> 手穴診治疾病的理論基礎 >> 手與臟腑的關係
手穴手紋診治

手穴手紋診治目錄

手通過經絡內臟相關聯。於此對應,內髒的生理狀態、病理變化也可以從手部表現出來。歷代醫家非常重視手診(氣、色、形態),診脈觀手是中醫診斷中的一大特色。中醫臟學理論中關於手與臟腑間的聯繫論述甚豐,現綜合整理如下:

心與手:中醫把大腦皮層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歸屬於心。《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即是人的思維活動的外在表現。《靈樞.本神篇》亦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俗語說:「心靈手巧」,手巧首先要心靈,手要受「心」的支配。另外,心主血脈,心血充足,經脈流暢,手也和面部一樣紅潤,光澤。

肺與手:肺主一身之氣,這裡的氣(營氣衛氣宗氣)是指人體內的精微物質,這些營養物質靠肺的輸布布散周身,使手得以維持正常的活動。正如張景岳所說:「經脈流動,必由於氣,氣主於肺,故為百脈之朝會。」足之所以能步,手之所以能攝,除靠肝血的濡養,心氣的推動,還要靠肺的輸布才能完成。

脾胃與手:內經》說:「脾生肉」,「脾主四肢」「四肢皆稟氣於胃」。脾有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脾氣健旺,化源充足,則肌肉豐滿,四肢強勁,手靈活有力。反之,若脾失健運,化源不足,肌肉四末夫養,以致肌肉消瘦,四肢倦怠無力,手軟下垂不能握。又有人以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論為指導,對周期性麻痹,發病時四肢完全不能自主隨意活動的患者,採用健脾、和胃、補氣、利濕、化痰的方法,獲得滿意療效。

肝與手:肝主筋,其華在爪。筋,包括肌腱韌帶纖維結締組織,它的主要功能聯絡骨節,主司運動。《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之合筋也」。《素問.痿論》也說:「肝主身之筋膜。」爪的營養來源與筋相同,故稱「爪為筋之餘。」爪是手的異稱,肝之盛衰可影響到爪甲榮枯的變化。如肝血充盈則爪甲就堅韌、光澤、紅潤。肝血不足,則爪甲多薄而軟,甚則蒼白、乾枯、變形而易脆裂。小兒高熱可見指甲發青,多為驚厥動風的先兆。肝血不足,筋失濡養,筋脈拘攣,手足曲伸無力,熱病耗傷肝血,血不養筋,出現手足震顫、抽搐。故望手、診手對判斷「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代醫學診斷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把反映在手掌部的「肝掌」作為一個條件,對「肝」與手的關係也是一個佐證。

腎與手: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主骨、生髓,通於腦。《素問.六節臟象論》:「腎者,……其充在骨。」腎氣充足,骨質堅硬,手足強勁。反之,腎氣不充,骨質不堅,腰脊酸軟,手攝無力。脊髓上通於腦,腦為髓海,腎精充足;髓海滿盈,「腦」的功能就健旺,思考敏捷,反應靈敏,故被稱為「元神之府」的腦,又有主持人的精神思維活動的一面,(與現代醫學相一致)。所以人的思維活動,除了心主神明外,也受腎精是否充足所支配。故又有「腎出伎巧」之說。反之,髓海空虛,精神萎糜,反應遲鈍,智力低下。另外,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腎氣不納,喘息疲憊,手握無力,久之可見手指腫大如鼓捶,手不能握。(肺心病,風心病心衰出現中醫腎陽虛衰的症候)。

32 手與經絡的關係 | 手的生物全息律 32
關於「手穴手紋診治/手與臟腑的關係」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