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學/口腔頜面部軟組織損傷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急診醫學》 >> 面頜部急診 >> 口腔頜面部損傷 >> 口腔頜面部軟組織損傷
急診醫學

急診醫學目錄

口腔頜面部軟組織損傷和機體其他部位損傷一樣,從損傷的類型可分為擦傷挫傷、刺傷、撕裂傷撕脫傷等;從損傷部位可分前額、眉弓眼瞼、耳、鼻、頰、唇(上、下)、頦舌、齶、牙齦和口底等。

顏面部軟組織的特點是皮膚薄而嫩,富有彈性,皮下組織疏鬆含有表情肌,因此外傷出血多,腫脹明顯,裂口較大。此外,還應注意到面部解剖的特殊結構,如涎腺及其導管面神經三叉神經等。

頜面部軟組織損傷後的處理原則和一般外科相同,但也有其特殊性。

一、頜面部軟組織損傷清創縫合

一般認為,細菌進入創口6~12h以內,系處於靜止或適應環境時期,尚未大量繁殖,多停留在損傷組織的表面,通過機械性的沖洗和清創易被清除,可按無菌創口處理原則作嚴密縫合。但由於頜面部血運豐富,抗感染力和創口癒合力強,若無明顯感染,傷後24~48h,甚至數日後仍可行清創縫合。對估計可能發生感染,清創後縫合間隔距離稍為加寬,亦可放置引流條,方能獲得良好的癒合效果。對傷口已發生感染,不應做初期縫合。

(一)麻醉 一般可在局麻下進行,對兒童或不合作者應行全麻。要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誤吸。

(二)清創

1.準備 剃去傷口周圍皮膚上的毛髮,清除皮膚上的油垢(可用汽油乙醚),用肥皂水和生理鹽水洗淨創口周圍的皮膚。

2.清洗傷口 徹底清洗創口,可在局麻下進行。用消毒的肥皂水和生理鹽水,或1.5%~3%雙氧水和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清除異物和血凝塊。

3.清理創口創口沖洗乾淨後,消毒周圍皮膚,鋪消毒巾,進行清創處理。原則上盡量保存組織,只清除壞死的組織,不要輕易地犧牲過多的組織,以免引起組織缺損畸形

4.縫合 縫合前先用溫鹽水沖洗傷口,進行徹底止血。先關閉與口腔鼻腔相通的傷口,用軟組織覆蓋暴露的骨面,再依次按層縫合。皮膚縫合用小針細線(3-0~5-0),創緣要對齊縫平。唇緣、口角、鼻翼鼻孔、眼瞼和眉弓一定要準確對位,以免術後遺留明顯疤痕,造成畸形和功能障礙

損傷組織如有缺損、移位或感染,清創後不能作嚴密縫合,應使組織儘可能先恢復正常位置,等後期再作處理。

二.口腔穿通傷縫合術

顏面組織損傷與口腔相通,重要的是面頰部的穿通,因為面頰部範圍大,往往組織缺損多。為了避免口內分泌物和飲食對傷口的污染,減少感染機會,應儘早關閉穿通的傷口。根據組織損傷和缺損的具體情況,決定其縫合方法。

(一)無組織缺損 清創後先縫合口腔粘膜層,用大量鹽水進行徹底的沖洗,再依次縫合肌層皮膚層

(二)口腔粘膜無缺損或缺損較少,而皮膚組織缺損較多 要嚴密縫合粘膜層,必要時進行粘膜下潛行分離以關閉口腔穿通口。面頰部皮膚軟組織缺損區可用局部皮瓣轉移進行修補;若缺損較大,不能用局部皮瓣轉移進行修補缺損,可用不鏽鋼絲作減張定向拉攏縫合或游離植皮消滅創面,待後期再作整復。

(三)面頰全層組織缺損較多 不可勉強將組織拉攏縫合,否則創口癒合後將造成開口困難或面部畸形。此時應將創緣的皮膚與口腔粘膜相對縫合(圖88-1)。消滅創緣的創面,遺留的洞穿性缺損後期再作整復手術。

三、齶部創傷的處理:

齶部損傷多見於兒童,常因尖銳玩具等物品放在口腔里不慎摔倒所致。可發生在硬齶軟齶,表現為軟組織的刺傷、撕裂傷或穿通傷。

面頰全層組織較大面積缺損的處理


圖88-1 面頰全層組織較大面積缺損的處理

(一)硬齶損傷 ①無組織缺損經清創後在創口兩側做粘膜下潛行分離直接縫合。②組織缺損不多,可在硬齶兩側做鬆弛切口,貼骨面進行分離,然後直接縫合。雙側鬆弛切口可填塞碘仿紗條(圖88-2a,b)。③組織缺損多,用雙側鬆弛切口不能達到縫合的目的,可用局部粘膜瓣轉移修補創面(圖88-2c,d)。

硬齶組織缺損的處理


圖88-2 硬齶組織缺損的處理

a兩側作鬆弛性切口;b兩側鬆弛切口作貼骨分離,損傷處直接縫合;

c、d不能用鬆弛切口縫合者,可用粘膜瓣修補。

(二)軟齶損傷 軟齶損傷無論是部分或全層均可在清創後按層次直接縫合。

四、舌損傷的處理

舌是運動器官,其功能是攪拌食物和說話。舌的血運豐富,抗感染力和癒合力強,故清創時一般不作組織的切除,縫合時一定要保持舌的長度,以免術後影響其功能。為了保持舌的長度,舌損傷一般採用縱行縫合,千萬不要將舌尖向後轉折縫合,否則舌長度縮短,將影響功能(圖88-3)。別外在縫合時還一定要保持舌游離部分的長度,舌尖能抬起,恢復其發音的準確性。縫合方式以褥式加間斷為宜,可以達到對合傷口和止血的目的。

舌損傷的處理


圖88-3 舌損傷的處理

a.舌損傷應縱形縫合,以保證其功能;b.橫形縫合舌縮短,舌歪向一側。

參看

32 口腔頜面部損傷 | 口腔頜面部硬組織損傷 32
關於「急診醫學/口腔頜面部軟組織損傷」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