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學/其它孢子蟲
醫學電子書 >> 《人體寄生蟲學》 >> 孢子蟲 >> 其它孢子蟲 |
人體寄生蟲學 |
|
一、肉孢子蟲
肉孢子蟲(Sarcocystis)所致肉孢子蟲病為一種人畜共患性疾病,分布較為廣泛,主要對畜牧業造成一定危害,人體病例亦有發現。
形態與生活史
肉孢子蟲蟲種的鑒別與分類頗為混亂。一般認為寄生於人體小腸並以人為終宿主的肉孢子蟲有二種,即豬人肉孢子蟲(S.suihominis Taelroset Laarman,1976),中間宿主為豬;人肉孢子蟲(S.hominis Railleita et Lucet,1891),中間宿主為牛。上述兩種又統稱人腸肉孢子蟲。此外,人尚可作為多種肉孢子蟲的中間宿主,如在人的肌肉組織內形成包囊的為人肌肉孢子蟲。
成熟卵囊囊壁較薄,內有2個孢子囊,每個孢子囊內含4個子孢子。因囊壁薄而脆弱常在腸內自行破裂。進入糞便的孢子囊呈橢圓形,無色透明,大小為13.6~16.4×8.3~10.6µm(圖12-12)。
圖12-12 其他孢子蟲
肉孢子囊(sarcocyst)在中間宿主的肌肉中呈圓柱形或紡錘形,大小差別很大,大的長徑可達5cm,橫徑可達1cm,通常長徑為1cm或更小,橫徑1~2mm。囊壁結構因蟲和和不同發育期不所差別,內有許多間隔把囊內蟲體分隔成簇(圖12-12)。
肉孢子蟲的生活史為雙宿主型,終宿主(食肉類)糞便中的孢子囊或卵囊被中間宿主(食草類)食入後,在其小腸內孢子囊中的子孢子逸出,穿過腸壁進入血液,在多數器官的血管壁內皮細胞中形成裂殖體,進行一代或幾代的裂體增殖,產生的裂殖子再進入肌肉組織中發育為肉孢子囊。肉孢子囊內滋養母細胞(或稱母細胞)增殖生成緩殖子。肉孢子囊多見於橫紋肌及心肌。
中間宿主肌肉中的肉孢子囊被終縮主吞食後,囊壁被蛋白水解酶破壞,緩殖子釋出並侵入小腸固有層,無需經過裂體增殖就直接形成配子,雌雄配子交配後成為卵囊,卵囊在小腸固有層逐漸發育成熟。
致病與診斷
感染本蟲後其致病作用一般不很明顯,但在嚴重感染的急性期,即裂殖體在血管內皮細胞中增殖,釋放大量裂殖子分布到全身時,可引起牛、羊的消瘦、流產、癱瘓和死亡。在肌肉中的肉孢子囊可破壞所侵犯的肌細胞,當長大時可造成鄰近細胞的壓迫性萎縮,如囊壁破裂可釋放出一種很強的黴素──肉孢子黴素(sarcocystin)作用於神經系統、心、腎上腺、肝和小腸等,大量時可致死。
有報告人體自然感染人肉孢子蟲和豬人肉孢子蟲的患者有食慾減退、噁心、腹痛和腹瀉等症状。
診斷本病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組織活檢(查肉孢子囊)和糞便檢查(查孢子囊或卵囊)。
流行與防治
本蟲最早於1882年在豬肉中發現,到20世紀初才被確認為一種常見於食草動物(如牛、羊、馬和豬等)的寄生蟲。本病對動物的危害較嚴重。人作為中間宿主而被肉孢子蟲的肉孢子囊期寄生在肌肉的病例並不多見。Jeffery總結了世界以往報告的23例中,分析認為16例診斷較為可靠。近年馬來西亞報告2例;我國已報告人體肌肉感染人肉孢子蟲病5例;山東、甘肅各1例,西藏3例。
雲南地區豬人肉孢子蟲病,1982年首先在下關市發現2例,後對大理縣華營等4村調查,人群感染率為9.2%~62.5%;上市新鮮豬肉初步調查,肉孢子蟲平均感染率為72.1%。當地居民有嗜食生豬肉(俗稱「生皮」)的習慣。有人曾將吃生豬肉患者糞便中分離收集的孢子囊感染幼豬,發現56天後在豬的心肌、骨骼肌中有肉孢子蟲包囊。
本病應預防為主,注意不吃未煮熟的肉類。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治療。雲南省大理地區豬人肉孢子蟲病55例,採用磺胺嘧啶、復方新諾明和吡喹酮治療,治後30天複查,治癒率分別為75%(15/20)、81.2%(13/16)和77.8%(14/18)。
二、等孢球蟲
等孢球蟲(Isospora)是廣泛存在於哺乳類、鳥類和爬行類動物的腸內寄生性原蟲。一般認為感染人體的等孢球蟲為貝氏等孢球蟲(I.belii Wenyon,1923)和納塔爾等孢球蟲(I.natalensis Elson-Dew,1953)。
形態與生活史
貝氏等孢球蟲的卵囊呈長橢圓形,大小為20~33×10~19µm,成熟的的卵囊內含有2個橢圓形孢子囊,無卵囊殘留體;每個孢子囊含有4個半月形的子孢子和一個殘留體,無囊塞(圖12-12)。
宿主由於食入成熟卵囊污染的食物,卵囊進入消化道後,子孢子可能在小腸上段逸出侵入腸上皮細胞即發育為滋養體,經裂體增殖,裂殖子逸出侵入附近的上皮細胞繼續進行裂體增殖或形成雌雄配子體。雌雄配子結合形成合子發育為卵囊,卵囊落入腸腔隨糞便排出。
致病與診斷
貝氏等孢球蟲可以引起嚴重的臨床症状,起病急,有發熱、持續性或脂肪性腹瀉,體重減輕等。本病在糞便中發現蟲體卵囊即可確診,必要時可作十二指腸組織活檢。
流行與防治
世界人體感染貝氏等孢球蟲的報告日趨增多。美國的愛滋病人中,其發病率為15%;我國也有10多例報告。人體球蟲病比較少見,可能與診斷有關,因卵囊微小,臨床常規糞檢不易發現,故漏診的機會較大。防止本病感染應注意飲食衛生。有用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治療有效的報告。
卡氏肺孢子蟲 | 纖毛蟲 |
關於「寄生蟲學/其它孢子蟲」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