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脾癉消渴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三十雜病 >> 脾癉消渴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平按:此篇見《素問》卷十三第四十七《奇病論篇》,又見《甲乙經》卷十一第六。

黃帝曰:有病口甘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於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清氣,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滿,故其氣上溢轉①,轉為消渴。治之以蘭,蘭除陳氣。

五氣,五穀之氣。液在脾者,五穀液也。肥羹令人熱中,故脾行涎液,出廉泉,入口中,名曰脾癉。內熱氣溢,轉為消渴,以蘭為湯飲之,可以除陳氣也。

平按:《素問》「名為何」作「病名為何」,《甲乙》作「病名曰何」。「清氣」《素問》作「精氣」,《甲乙》作「津液」。「液在脾」《素問》、《甲乙》作「津液在脾」。「此肥羹之所致也」《素問》、《甲乙》「羹」作「美」,「致」作「發」,新校正云:「《太素》發作致。」《素問》「而多」下有「肥也」二字。《素問》、《甲乙》「滿」上有「中」字;「轉」字不重。「消渴」《甲乙》作「消癉」,注云:「《素問》作消渴。」《素問》、《甲乙》「蘭」字不重。

①「轉」,人衛本注曰:據楊注疑衍。《素問.奇病論》及《甲乙》卷十一第六均無此字。

32 熱痛 | 膽癉 32
關於「太素/脾癉消渴」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