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督脈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十經脈之三 >> 督脈 |
黃帝內經太素 |
|
平按:此卷自卷首①至「兩目之下中」以上,原鈔殘脫,平於日本仁和寺宮御殘卷十三紙中檢出,證以《素問.骨空論篇》及本書《骨空篇》、《甲乙經.奇經八脈篇》,補註在經文「央」字、楊注「督脈起於少腹」之上,而脫處復完。惟篇中楊注缺蝕過多,無由補入,不無遺憾。謹依缺處計字空格以存真相。自經文「央」字以下,見《素問》卷十六第六十《骨空論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二,並本書《骨空篇》。
編者按:以上蕭延平按語稱:此卷「缺處復完」,查仁和寺本,蕭本所補之前尚有缺文。惜仁和寺本亦不全,卷首有小字注文曰:「首十三行缺。」然其中尚存自楊注「……□寶□所內則其道口……」至「唯《素問》……」數百字。細考此節文字,為《靈樞.營氣第十六》之文。本次校點,謹依《靈樞》補足經文,其餘缺文暫付闕如。
①平按所指「卷首」始於「岐伯曰: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句,實則並未補全,此前尚有缺文。此次重校,新補入從「黃帝曰:營氣之道」至「注肺中,復出太陰」一段。請讀者注意。
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
流溢成邪之中,布散□絡之脈也。
編者按:「黃帝曰: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肺,流溢於中,布」二十四字,仁和寺本殘缺,今據《靈樞.營氣第十六》補入。注「布散」二字後殘缺一字,玩其蟲蝕之餘,似為「四」字,待考。
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毋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入於胃,化其精微,上注於肺,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日夜行身營五十周,如環無端,□□□□□□□。
編者按:「行於經隧」,「經」字不全,今據《靈樞》、《甲乙經》補入。「毋已」《靈樞》、《甲乙經》均作「無已」。注「化其精微」,「精微」二字不全,據文義補。「入於胃」前缺一字,據文義,當為「谷」字。「上注於肺」,「肺」字殘,考《靈樞.陰陽清濁第四十》:「氣之大別,清者上注於肺,濁者下走於胃。」又《靈樞.小針解第三》:「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則該字當為「肺」字。又按:注「端」字殘,據文義補;「端」後殘缺七字,細玩其殘餘,似「此乃天地之綱紀」七字,待考。
故氣從太陰出,注陽明,至肝,從肝上注肺,
□……□手足陽明,次□……□脈還注□□。
編者按:「注陽明」,《靈樞》作「注手陽明」,《甲乙經》作「循臂內上廉,注手陽明」。「注陽明」三字之後,《靈樞》有自「上行注頭陽明」至「合足厥陰上行」一段文字,《甲乙經》亦有此段,惟文字略有出入。「肝上」二字原缺,今據《靈樞》、《甲乙經》補。「注肺」《甲乙經》作「注鬲」。
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於畜門。
謂太陰別脈□泉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陽,上出缺盆,循喉嚨上行,合陽明,故營氣從脾入此,肺脈上循喉嚨至頏顙,究於畜門。頏顙,上枯浪反,下□朗反。□□□
□也,□肺之下上□□……□嚨至此之□……□。
編者按:注「謂」字殘,只剩左半「言」字;「太陰」,「陰」字殘,缺右半「月」字,均依文義補。「循喉」二字,「循」字蟲蝕不全,「喉」全缺,謹依經文補;「肺脈上循」,「肺」字殘,依文義補。肺之下上下所缺一字,似「雙」字,於義難通,故暫作闕,待考。
其支別者,上額循顛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
其□□陰別至此,合陽明已,更別起一脈也。上額循□□項,循脊入於□髓之骨也。骶,脊窮骨也,可禮反。入絡陰器,上行過毛入臍,循腹里,入於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若唯《素問》□□□□□□□□□□□□□□。
編者按:「其支別者」原缺,今據《靈樞》、《甲乙經》補。注「陰別至此」前所缺二字,後一字殘形似「太」字,待考。
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
風、氣,一也。人在氣中,如魚在水,攝養有方則長生久視,縱情乖理,動為百病。故問針道和養之理也。
編者按:「百病之始也,以針治」八字,原書殘缺,今據《素問.骨空論》補。注「如魚」,「如」字原殘,謹據文義補。又按:自篇首至此,蕭本原無,為本次點校所增補。
岐伯曰①:督脈起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
此脈起少腹,循陰器,上至目內眥,復上額交顛入腦,還出別下項,俠脊,入循膂絡腎,然後則②從腎上而還至於腎。《九卷》:「別於畜門,上額循顛,下項脊入骶,絡陰器,入臍中,上入缺盆。」二經相證,此督脈③之逆顯然。又按考古本,竟於此為任脈之言,而有不識,以此督□□□□□□□□□□□□□腹。《八十一難》云:「起於下極。」橫骨一名下極,即是少腹之下也。骨之中央,髖骨中央也。又④《八十一難》云:「起下極之輸,並脊上行,至於風府,為陽脈之聚。」義亦同也。庭孔,溺孔之端孔也。
平按:「起於少腹」,「於」字本書《骨空篇》無。《素問》「端」下有「也」字。
①「岐伯曰」之後,《素問.骨空論篇》尚有自「風從外入」至「督脈為病,脊強反折」二百餘字。
②「然後則從」,「則」字蕭本作「別」,今以仁和寺本改。
③「督脈」,仁和寺本作「曰肺」。
④自以上「《八十一難》云:起於下極」至「髖骨中央也。又」三十二字,蕭本脫。今據仁和寺本補。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
督脈之絡,出庭孔,別左右,循男女陰器,於篡間合,復繞於篡後也。篡音督,此□□□後也。
平按:「篡」《甲乙經》作「纂」,本書《骨空篇》亦作「纂」,註:「音督,義未詳。」查《骨空論》類注云:「篡⑤,交篡之義,謂兩便爭行之所,前後二陰之間。」《金鑒》云:「篡者,橫骨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前後兩陰之間。」是「篡」當依《甲乙經》及本書《骨空篇》作「纂」為合。《說文》「纂,似組而赤」。蓋兩陰之間,有一道縫處,其狀如纂組,故謂之纂。日本醫家丹波元簡已有此說,似較「篡奪」之「篡」,於義為長,特采入以備參考。又注「此下」所缺三字,平擬作「兩陰前」三字。
⑤「篡」,疑為「纂」之誤。下同。
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從篡後復別兩箱繞臀,行至足少陰與足太陽中絡者,合於少陰,行於股,復貫脊屬腎也。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
從腎與足太陽上行,起於目內眥也。
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而止。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督脈與太陽兩道上至目內眥,上額至顛相交已,入腦還出,別為兩箱下項,復循左右肩髆之內,俠脊抵腰,循膂絡於二腎方止,男女皆同也。舊來相傳為督脈當脊中唯為一脈
者,不可為正也。
平按:「顛」《素問》、《甲乙經》作「巔」。「髆」《甲乙經》作「膊」。《素問》無「而止」二字。又按:《八脈考》:「督脈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陽會於大抒,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一寸五分陷中,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足證本注別兩箱循左右肩髆之是,舊傳只一脈當脊中者,非也。
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督脈起於少腹以下至額前者,從少腹至腎上行,還來至腎而止。此從少腹直上至兩目之下也。貫臍、貫心、入喉、上頤,皆為一道也。環唇以上,復為二道,各當目下直瞳子,故曰中央也。
平按:「少腹」《甲乙經》作「小腹」。「齊中央」《甲乙經》作「臍中中央」。「兩目之下中央」《甲乙經》作「兩目之中」。
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從少腹上沖心痛。前後之脈為病,不得前後便,沖疝病也。
其女子不字,□痔遺溺嗌干,督脈生病,治督脈。
不孕①,母子不產病也。□痔遺溺,脈從陰器上行至咽,故為此等病也。任脈沖脈行處相似,故須細別。督脈生病,療之於督脈,勿療任脈也。有本無「痔」字。
平按:「不字」《素問》、《甲乙經》均作「不孕」。又按:《素問》王注謂:「沖、任、督三脈,異名同體。」《甲乙經》注云:「《素問》言督脈,似謂任、沖,多聞闕疑,故並載之,以貽後之長者雲。」
①「字」,仁和寺本作「孕」,蕭本誤,當改。因蕭氏按語中提及此字,故未改。
參看
卷第十經脈之三 | 帶脈 |
關於「太素/督脈」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