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沖脈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十經脈之三 >> 沖脈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孰能導之」,見《靈樞》卷六第三十八《逆順肥瘦篇》,又見《甲乙經》卷二第二。自「黃帝曰:願聞人之五臟」至末,見《素問》卷二十一第三十九《舉痛論篇》。

黃帝曰:脈行之逆順奈何?

血氣相注,如環無端,未知行身逆順如何也。

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起手;

沖脈亦起於胞中,上行循腹而絡唇口,故經曰:任脈、沖脈,皆起於胞中,上絡唇口。是為沖脈上行與任脈同。《素問》沖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呂廣注《八十一難》本云:沖脈起於關元,隨腹里直上,至咽喉中。皇甫謐錄《素問》云:沖脈起於氣街,並陽明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此是《八十一難》說,檢《素問》無文①,或可出於別本。氣街近在關元之下,沖脈氣街即入關元上行,雖不言至咽,其義亦同也。《素問》又云:「沖脈與陽明宗筋會於氣街。」即沖脈與陽明宗筋會氣街已,並陽明之經而上,其義不異也。《九卷經》又云:沖脈者,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本②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邪③入膕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注諸絡以溫足脛,此脈之常動者也。前雲沖脈十二經海,黃帝謂跗上動者為足少陰,岐伯別之以為沖脈常動。前雲上絡唇口,此雲上出頏顙。此雲注少陰大絡出氣街,前雲起於腎下出氣街。此雲下至內踝之屬而別,前雲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前去出屬跗上入大指間,此雲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其義並同也。沖,壯盛貌。其脈起於臍下,一道下行入足指間,一道上行絡於唇口,其氣壯盛,故曰沖脈也。脈從身出向四肢為順,從四肢上身為逆也。臟,謂心、肺。心、肺在內,故為陰也。心、肺之陰,起於三脈向手,故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此為從陰之陽,終為陽中之陰也。

平按:「起」《靈樞》、《甲乙經》均作「走」。注「上行循腹」,袁刻脫「行」字;「至咽喉中」,袁刻脫「中」字;「注少陰大絡」,袁刻脫「注」字;「出氣街」,袁刻脫「出」字;「沖,壯盛貌」,袁刻作「則沖,壯興盛」;「上身為逆」袁刻「身」作「行」。

①人衛本注曰:今通行本《素問.骨空論》有此文,唯「陽明」作「少陰」,新校正云:「按《難經》、《甲乙經》作陽明。」

②「本」,人衛注曰:應據《靈樞.動輸篇》改為「大」,與後文「此雲注少陰大絡出氣街」相合。《素問.骨空論》王注引《針經》文,無此字。

③「邪」,通「斜」。下「邪」字同。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手之三陰之脈,從臟受得血氣,流極手指端已,變而為陽,名手三陽,從手上頭,此為從陽之陽,終為陽中之陽者也。

平按:「至」《靈樞》、《甲乙經》作「走」。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手之三陽至頭,曲屈向足,至足指端,從陽之陰,終為陰中之陽也。

平按:「頭」《甲乙經》作「項」。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足之三陽下行至足指極已,變而生足之三陰,上至胸腹,從陰之陰,終為陰中之陰也。復從臟走手,如環無端。

黃帝曰: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

足之三陰從足上行,常見跗上動脈,謂是足少陰下行動脈,故致斯問也。

平按:注「足少陰」,「少」字袁刻誤作「三」。

岐伯曰:不然。

臍下腎間動氣,人之生命,是十二經脈根本。此沖脈血海,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海也,滲於諸陽,灌於諸精,故五臟六腑皆稟而有之,則是臍下動氣在於胞也。沖脈起於胞中,為經脈海,當知沖脈從動氣生,上下行者為沖脈也。其下行者,雖注少陰大絡下行,然為是少陰脈,故曰不然也。

平按:注「根本」,「本」字袁刻作「者」;又「沖脈起於胞中」至「從動氣生」,袁刻脫此十八字。

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滲諸陽,灌諸精;

沖脈,氣滲諸陽,血灌諸精。精者,目中五臟之精。

平按:「精」《甲乙經》作「陰」。

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出之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伏行□骨內,下至內踝之屬而別;其下者,並於少陰之經,滲三陰;其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

脛骨與跗骨相連之處曰屬也。至此分為二道:一道後而下者,並少陰經,循於小絡,滲入三陰之中;其前而下者,至跗屬,循跗下入大指間,滲入諸陽絡,溫於足脛肌肉。故沖脈之絡,結約不通,則跗上沖脈不動,不動則衛氣不行,失逆名厥,故足寒也。

平按:「氣街」《甲乙經》作「氣沖」;「入膕中」《甲乙經》作「斜入膕中」。「□」《靈樞》作「骭」,《甲乙經》作「髀」。「內踝之屬」《靈樞》、《甲乙經》「屬」上有「後」字。「並於少陰」,「並」《甲乙經》作「至」。「三陰」上原脫「滲」字,據本注補入。「跗屬」《甲乙經》作「屬跗」。「則跗上不動」,袁刻脫「上」字。又注「衛氣」袁刻作「沖氣」。

黃帝曰:何以明之?

帝謂少陰下行至跗常動,岐伯乃言沖脈下行至跗上常動者,未知以何明之令人知也。

岐伯曰:以言噵之,切而驗之,其非必動,然後乃可以明逆順之行也。

欲知沖脈下行常動非少陰者,凡有二法:一則以言談噵沖脈少陰有動不動,二則以手切按,上動者為沖脈,不動者為少陰。少陰逆而上行,沖脈順而下行,則逆順明也。

平按:「以言」《靈樞》作「五官」二字。「噵」《靈樞》作「導」,道藏本《靈樞》作「噵」,《甲乙經》作「道」。

黃帝曰:窘乎哉!聖人之為道也。明於日月,徹於豪厘,其非夫子,孰能噵之?

窘,急也。聖人知慧通達之明於日月,故能徹照豪厘之微,如此非岐伯之鑒,誰能言也?

平按:「徹」《靈樞》作「微」。

黃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或動喘應手者奈何?岐伯對曰:寒氣客於沖

脈,沖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則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平按:「動喘」《素問》作「喘動」;「直上」二字下,《素問》有「寒氣客」三字;「脈不通」下,《素問》復有「脈不通」三字。

參看

32 任脈 | 陰陽維脈 32
關於「太素/沖脈」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