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內動脈創傷性血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頸總動脈是頭頸部的主要動脈干,在甲狀軟骨上緣分支為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創傷栓塞發病率以頸內動脈較高因頸內動脈主要為腦和視器供給血液,故栓塞後果較嚴重。頸內動脈栓塞可發生於其頸段、岩骨段、海綿竇段或床突上段。據70例的分析發生於頸段者佔85%,岩骨段佔10%。頸內動脈栓塞多發生在頸部挫傷後患者可有短暫性大腦缺血性發作,隨後出現神經系統病徵,此為頸內動脈栓塞的特徵。解除血管痙攣和抗凝血治療,可控制血栓發展。必要時行頸內動脈取栓手術。

目錄

頸內動脈創傷性血栓的原因

1.直接損傷動脈 頸部挫傷可直接擠壓頸動脈管口腔口咽腔內的鈍挫傷亦可經扁桃體周圍組織影響頸動脈管壁

2.動脈突然遭受牽拉 受挫傷時頸部過度後伸或扭轉或外力使腦組織移位則上端固定於海綿竇頸內動脈突然受到牽拉頸部劇烈扭轉時也使頸內動脈撞擊於頸椎橫突上致動脈管壁受到挫傷

3.顱頸外傷顱底骨折 頸內動脈多在岩骨骨管內遭受挫傷

4.頸動脈原有粥樣硬化病變 挫傷後粥樣硬化塊易脫落髮生栓塞

頸內動脈創傷性血栓的診斷

1.頸部血腫 頸動脈挫傷後在頸上三角頸前三角區可有血腫形成

2.Horner症候群 常先於其他神經系統病症而出現系傷及頸內動脈鄰近的上頸交感鏈和第1頸神經節所致

3.短暫性大腦缺血性發作 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及血栓形成所發生的大腦缺血性發作的機制相同

4.有中間清醒期 從受傷到出現嚴重的神經系統病徵之間有一個清醒的間隔期這是頸動脈挫傷的一個特徵因血管挫傷後從血栓形成到完全阻塞動脈管腔而出現神經系統病變需有一個過程時間從數小時至2周不等平均為24h

5.肢體癱瘓偏癱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使大腦缺血軟化常出現單癱或偏癱但患者神智清楚

6.面動脈顳淺動脈搏動消失 如頸總動脈頸外動脈已有栓塞觸診面動脈或顳淺動脈其搏動消失

頸內動脈創傷性血栓的鑒別診斷

需與以下症状相互鑒別:

動脈盜血:頸動脈盜血症候群是指一側頸內動脈閉塞時,健側頸內動脈血流通過前交通動脈流入患側,出現健側頸內動脈血流通過前交通動脈流入患側,出現健側頸內動脈系統缺血表現,或椎-基底動脈血流可經後交通動脈逆流入患側頸內動脈,產生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表現,如雙側頸內動脈閉塞則由椎基底動脈頸外動脈代償供血,可同時有大腦小腦受損表現。病因多為動脈粥樣硬化版塊形成。臨床表現反覆發作的頸內動脈系統短暫性腦動脈供血不足,如病灶側一過性黑蒙,病灶對側肢體麻木、輕偏癱失語等。頸內動脈狹窄>75%,可聞及血管性雜音,頸內動脈脈搏減弱或小時。當某血管供血區出現缺血症状而DSA正常,應考慮腦動脈逆流或盜血症候群的可能。

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斑塊即屬頸動脈粥樣硬化,各心臟冠狀動脈同屬動脈粥樣硬化高發部位。

頸動脈竇性暈厥:頸動脈竇性暈厥又叫頸動脈竇症候群是一組自發地突發性頭昏乏力耳鳴以至暈厥的臨床症候群。

1.頸部血腫 頸動脈挫傷後在頸上三角頸前三角區可有血腫形成

2.Horner症候群 常先於其他神經系統病症而出現系傷及頸內動脈鄰近的上頸交感鏈和第1頸神經節所致

3.短暫性大腦缺血性發作 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及血栓形成所發生的大腦缺血性發作的機制相同

4.有中間清醒期 從受傷到出現嚴重的神經系統病徵之間有一個清醒的間隔期這是頸動脈挫傷的一個特徵因血管挫傷後從血栓形成到完全阻塞動脈管腔而出現神經系統病變需有一個過程時間從數小時至2周不等平均為24h

5.肢體癱瘓或偏癱 因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使大腦缺血軟化常出現單癱或偏癱但患者神智清楚

6.面動脈顳淺動脈搏動消失 如頸總動脈或頸外動脈已有栓塞觸診面動脈或顳淺動脈其搏動消失

頸內動脈創傷性血栓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治療原則為解除血管痙攣,防止血栓形成,制止血栓擴展,維持最大的側支循環。

1.解痙 應用解痙藥物如妥拉唑啉(妥拉蘇林)(Tolazoline)等。亦可行上頸交感神經封閉或交感神經切斷術

2.抗凝血 為防止血栓形成,可酌情使用抗凝劑,如肝素等但疑有顱內出血,則禁忌用此藥。

3.頭部制動 患者須絕對臥床休息並限制頭部運動。

4.取栓 若頸內動脈血栓呈進行性發展,預示將出現顱內嚴重病變故有學者主張進行手術清除血腫,取出血栓,修復血管,可能比消極等待或保守治療效果為好;但亦有學者認為手術治療並不能改善其預後,且手術後的病死率和病殘率並不低仍主張非手術療法

參看

關於「頸內動脈創傷性血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