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瀉心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別名】瀉心湯

【來源】《傷寒論》。

【組成】大黃12克 黃連6克 黃芩6克 附子10克(炮,別煮取汁)

【用法】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400毫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功效】溫經回陽,扶陽固表,泄熱消痞

【主治】陽虛於外,熱結於胃。心下痞滿,而復惡寒汗出,脈沉者。

【附註】瀉心湯(《聖惠》卷九)。本方改為丸劑,名「附子瀉心丸」(見《證治寶鑒》)。

【各家論述】

1.《古方選注》:用三黃徹三焦瀉熱,即用附子徹上下以溫經。三黃用麻沸湯漬,附子別煮汁,是取三黃之氣輕,附子之力重,其義仍在乎救亡陽也。

2.《傷寒貫珠集》:按此證,邪熱有餘而正陽不足,設治邪而遺正,則惡寒益甚,若補陽遺熱,則痞滿愈增。此方寒熱補瀉並投互治,誠不得已之苦心,然使無法以制之,鮮不混而無功矣。方以麻沸湯漬寒藥,別煮附子取汁,合和與服,則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藥雖同行,而功則各奏,乃先聖之妙用也。

3.《傷寒論譯釋》:此湯治上熱下寒之證,確乎有理,三黃略浸即絞去滓,但取輕清之氣,以去上焦之熱,附子煮取濃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涼而下用溫,上行瀉而下行補,瀉其輕而補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運用之中,是必陽熱結於上,陰寒結於下用之,乃為的對。若陰氣上逆之痞證,不可用也。

【臨床醫案】熱痞兼陽虛證:肖琢如治寧鄉某生,得外感數月,屢變不愈,延診時,自云:胸滿,上身熱而汗出,腰以下惡風,時夏曆六月,以被圍繞,取視前所服方,皆時俗清利,搔不著癢之品,舌苔淡黃,脈弦,與附子瀉心湯。閱二日複診,雲藥完二劑,疾如失矣,為疏後方而歸。  

附子瀉心湯-《奇效良方

【處方】大黃、黃連、黃芩,各二錢;附子(炮.去皮臍.切作四塊.只用一塊)。

【功能與主治】治心下痞而後惡寒汗出者。

【用法與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鍾,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附子瀉心湯-《白喉全生集

【藥物組成】大黃4錢(酒炒),黃連6分,制附片3錢,僵蠶薑汁炒)2錢,桔梗2錢,銀花2錢,黃芩1錢5分,生薑3片。

【處方來源】《白喉全生集》。

方劑主治】白喉

【用法用量】水煎服。

關於「附子瀉心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