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卷一/精神五臟論第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針灸甲乙經》 >> 卷一 >> 精神五臟論第一
針灸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目錄

黃帝問曰∶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岐伯對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出入謂之魄,可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有所存謂之志,因志存變謂之思,因思遠慕謂之慮,因慮處物謂之智。故智以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生,長生久視。是故怵惕思慮者則神傷,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正;因悲哀動中者,則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盪憚而不收(《太素》不收作失守)。


素問》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食而氣逆,故氣上。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兩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恐則神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熱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思則心有所傷,神有所止,氣流而不行,故氣結。(以上言九氣,其義小異大同。)


肝藏血,血舍魂;在氣為語,在液為淚。肝氣虛則恐,實則怒。《素問》曰∶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心藏脈,脈舍神;在氣為吞,在液為汗。心氣虛則悲憂,實則笑不休。


脾藏營,營舍意;在氣為噫,在液為涎。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涇溲不利。(噫音作噯。)


肺藏氣,氣舍魄;在氣為咳,在液為涕。肺氣虛則鼻息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憑(《九墟》作盈)仰息。


腎藏精,精舍氣;在氣為欠,在液為唾。腎氣虛則厥,實則脹,五臟不安。必審察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而謹調之。


肝氣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其精不守(一本作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令人陰縮而筋攣,兩脅肋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素問》曰∶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肝則憂。解曰∶肝虛則恐,實則怒,怒而不已,亦生憂矣。肝之與腎,脾之與肺,互相成也。脾者土也,四臟皆受成焉。故恐發於肝而成於腎;愛發於脾,而成於肝。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也。腎藏精,故恐同其怒,怒同其恐,一過其節,則二臟俱傷,經言若錯,其歸一也。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 (音窘)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素問》曰∶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心則喜,或言∶心與肺脾二經有錯,何謂也?解曰∶心虛則悲,悲則憂;心實則笑,笑則喜。心之與肺,脾之與心,亦互相成也。故喜發於心而成於肺,思發於脾而成於心,一過其節,則二臟俱傷。此經互言其義耳,非有錯也。(又楊上善雲∶心之憂在心變動,肺之憂在肺之志。是則肺主於秋,憂為正也;心主於憂,變而生憂也)


脾,愁憂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悶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素問》曰∶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脾則飢(一作畏。)


肺喜樂,樂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其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素問》曰∶肺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肺則悲。


腎,盛怒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俯仰,毛悴色夭,死於季夏。《素問》曰;腎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志為怒,怒傷腎。《九卷》及《素問》又曰∶精氣並於腎則恐,故恐懼而不改(一作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故用針者,觀察病患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也。



32 卷一 | 五臟變第二 32
關於「針灸甲乙經/卷一/精神五臟論第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