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齶淺表潰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軟齶 soft Palate 位於齶的後1/3,其基礎是橫紋肌,表面也為粘膜被覆。軟齶癌占原發齶部惡性腫瘤的13.5%。其病因與其他口咽部位的惡性腫瘤相似,病理類型以腺性上皮多見,鱗狀上皮次之,惡性黑色素瘤占第三位,肉瘤少見。

目錄

軟齶淺表潰瘍的原因

病因與其他口咽部位的惡性腫瘤相似,與個人神經精神、內分泌遺傳、機體免疫等內在因素及物理、化學生物性等外來因素有關。

軟齶淺表潰瘍的診斷

軟齶癌易於查見,可有淺表潰瘍軟齶運動不對稱等,觸診病變多較硬,確診需行活檢。

早期僅感口咽不適,症状不明顯,易被忽略。之後出現口臭咽痛吞咽痛,可放射至同側面部和頸部,應用抗生素可暫時減輕症状。晚期可出現吞咽困難,併產生聲音改變,軟齶固定、破壞、穿孔可導致食物返流至鼻腔;向上或向外侵犯鼻咽咽旁間隙可有牙關緊閉張口困難中耳炎顳部疼痛及偶爾顱神經受累。

查體可見軟齶舌面或懸雍垂新生物,幾乎所有的軟齶鱗癌發生於軟齶的口腔面(下面),鼻咽面幾乎不長腫瘤,甚至鼻咽部較大的腫瘤也較少侵犯軟齶鼻咽面。早期腫瘤病變為紅色,邊界不明顯。軟齶白色病變也常見,可能是粘膜白斑、原位癌或早期浸潤癌。正常粘膜表面的多部位腫瘤生長是一個常見的特徵。大多數軟齶癌就診時限於軟齶或鄰近的扁桃體弓,T分級為T2或T3,但以腫瘤的體積論要比舌根部和扁桃體窩的腫瘤體積小。中晚期癌中心有潰瘍,邊緣隆起,或為外生性生長,尤其在懸雍垂周圍者。軟齶腫瘤首先向扁桃體弓和硬齶擴散。向外擴展穿過咽上縮肌侵犯翼內肌和顱底,偶爾在咽旁間隙內累及或壓迫顱神經。晚期常侵犯鼻咽側壁,引起軟齶穿孔或潰破。淋巴轉移首先到二腹肌淋巴結,然後沿頸靜脈鏈轉移。頜下、頦下、脊副淋巴結受累少見。約50%的病人入院時有腫大淋巴結,其中16%為雙側,淋巴結臨床觸診陰性,術後約20%淋巴結為陽性。淋巴結陽性率與T分級有關,T1為8%,T2為36%,T3和T4為66%。

軟齶淺表潰瘍的鑒別診斷

軟齶癌應與下列疾病鑒別

1.混合瘤,齶部小涎腺混合瘤良性較惡性多見。無自覺症状、生長慢,多數腫塊表面粘膜正常。無骨質破壞。可通過穿刺細胞學檢查或手術中冰凍切片鑒別。

2.上頜竇癌,特別是底壁原發者常引起口腔症状,有時與齶癌侵犯上頜竇不易區別。上頜竇癌常先有鼻部症状及異常滲出液牙齒鬆動脫落早且數目多。X線表現為上頜竇癌佔位病變極廣泛骨質破壞

軟齶癌易於查見,可有淺表潰瘍軟齶運動不對稱等,觸診病變多較硬,確診需行活檢。

早期僅感口咽不適,症状不明顯,易被忽略。之後出現口臭咽痛吞咽痛,可放射至同側面部和頸部,應用抗生素可暫時減輕症状。晚期可出現吞咽困難,併產生聲音改變,軟齶固定、破壞、穿孔可導致食物返流至鼻腔;向上或向外侵犯鼻咽咽旁間隙可有牙關緊閉張口困難中耳炎顳部疼痛及偶爾顱神經受累。

查體可見軟齶舌面或懸雍垂新生物,幾乎所有的軟齶鱗癌發生於軟齶的口腔面(下面),鼻咽面幾乎不長腫瘤,甚至鼻咽部較大的腫瘤也較少侵犯軟齶鼻咽面。早期腫瘤病變為紅色,邊界不明顯。軟齶白色病變也常見,可能是粘膜白斑、原位癌或早期浸潤癌。正常粘膜表面的多部位腫瘤生長是一個常見的特徵。大多數軟齶癌就診時限於軟齶或鄰近的扁桃體弓,T分級為T2或T3,但以腫瘤的體積論要比舌根部和扁桃體窩的腫瘤體積小。中晚期癌中心有潰瘍,邊緣隆起,或為外生性生長,尤其在懸雍垂周圍者。軟齶腫瘤首先向扁桃體弓和硬齶擴散。向外擴展穿過咽上縮肌侵犯翼內肌和顱底,偶爾在咽旁間隙內累及或壓迫顱神經。晚期常侵犯鼻咽側壁,引起軟齶穿孔或潰破。淋巴轉移首先到二腹肌淋巴結,然後沿頸靜脈鏈轉移。頜下、頦下、脊副淋巴結受累少見。約50%的病人入院時有腫大淋巴結,其中16%為雙側,淋巴結臨床觸診陰性,術後約20%淋巴結為陽性。淋巴結陽性率與T分級有關,T1為8%,T2為36%,T3和T4為66%。

軟齶淺表潰瘍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軟齶癌治療效果各家不一,Ratzer報導299例軟齶癌,112例手術,139例放療,22例聯合治療,5年絕對生存率為21%,限定生存率為30%,其中手術的限定死亡率為38%。Weller報導30例軟齶癌放療的局部複發率為50%。Lindberg報導軟齶癌放療的控制率較高,T1100%,T288%,T377%,T483%。

參看

關於「軟齶淺表潰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