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學/胎盤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胚胎學》 >> 人體胚胎學總論 >> 胎膜和胎盤 >> 胎盤
胚胎學

胚胎學目錄

1.胎盤的結構 胎盤(placenta)是由胎兒的叢密絨毛膜與母體的基蛻膜共同組成的圓盤形結構(圖20-14,20-15)。足月胎兒的胎盤重約500g,直徑15~20cm,中央厚,周邊薄,平均厚約2.5cm。胎盤的胎兒面光滑,表面覆有羊膜臍帶附於中央或稍偏,透過羊膜可見呈放射狀走行臍血管分支。胎盤的母體面粗糙,為剝離後的基蛻膜,可見15~30個由淺溝分隔的胎盤小葉(cytoledon)。

胚胎與胎盤


圖20-15 胚胎與胎盤

在胎盤垂直切面上,可見羊膜下方為絨毛膜的結締組織,臍血管的分支行於其中。絨毛膜發出約40~60根絨毛干。絨毛干又發出許多細小絨毛,乾的末端以細胞滋養層殼固著於基蛻膜上。臍血管的分支沿絨毛干進入絨毛內,形成毛細血管。絨毛干之間為絨毛間隙,由基蛻膜構成的短隔伸入間隙內,稱胎盤隔(placental septum)。胎盤隔將絨毛干分隔到胎盤小葉內,每個小葉含1~4根絨毛干。子宮螺旋動脈子宮靜脈開口於絨毛間隙,故絨毛間隙內充以母體血液,絨毛浸在母血中(圖20-16,彩圖)。

2、胎盤的血液循環胎盤膜 胎盤內有母體和胎兒兩套血液循環,兩者的血液在各自的封閉管道內循環,互不相混,但可進行物質交換。母體動脈血從子宮螺旋動脈流入絨毛間隙,在此與絨毛內毛細血管的胎兒血進行物質交換後,由子宮靜脈迴流入母體。胎兒的靜脈血臍動脈及其分支流入絨毛毛細血管,與絨毛間隙內的母體血進行物質交換後,成為動脈血,又經臍靜脈迴流到胎兒(圖20-16)。

胎盤的結構與血循環模式圖


圖20-16 胎盤的結構與血循環模式圖

箭頭示血流方向,紅色示富含營養與O2的血,黑色示含代謝廢物與CO2的血

胎兒血與母體血在胎盤內進行物質交換所通過的結構,稱胎盤膜(placental membrane)或胎盤屏障(placental barrier)。早期胎盤膜由合體滋養層、細胞滋養層和基膜、薄層絨毛結締組織及毛細血管內皮和基膜組成。發育後期,由於細胞滋養層在許多部位消失以及合體滋養層在一些部位僅為一薄層胞質,故胎盤膜變薄,胎血與母血間僅隔以絨毛毛細血管內皮和薄層合體滋養層及兩者的基膜,更有利於胎血與母血間的物質交換。

3.胎盤的功能

(1)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是胎盤的主要功能,胎兒通過胎盤從母血中獲得營養和O2,排出代謝產物和CO2。因此胎盤具有相當於出生後小腸、肺和腎的功能(見圖20-17)。由於某些藥物、病毒激素可以透過胎盤膜影響胎兒,故孕婦用藥需慎重。

母體與胎兒之間物質交換圖解


圖20-17 母體與胎兒之間物質交換圖解

(2)內分泌功能:胎盤的合體滋養層能分泌數種激素,對維持妊娠起重要作用。主要為: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其作用與黃體生成素類似,能促進母體黃體生長發育,以維持妊娠,HCG在妊娠第2周開始分泌,第8周達高峰,以後逐漸下降;②絨毛膜促乳腺生長激素(human chorionic somatomammotropin,HCS),能促使母體乳腺生長發育,HCS於妊娠第2月開始分泌,第8月達高峰,直到分娩;③孕激素雌激素,於妊娠第4月開始分泌,以後逐漸增多。母體的黃體退化後,胎盤的這兩種激素起著繼續維持妊娠的作用。

參看

32 胎膜 | 胚胎各期外形特徵和胚胎齡的推算 32
關於「胚胎學/胎盤」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