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在循環系統疾病的應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磁共振成像在循環系統疾病的應用(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磁共振成像用於心血管病檢查時,掃描序列用自旋迴波技術(SE),回波時間(TE)保持28.56毫秒,脈衝重複時間(TR)據心率確定,即TR=R-R時間。為縮短掃描時間可採用多層面掃描序列,這樣只略增加TR時間即能一次獲得連續4~16個層面,每層有4~8幀不同的T1T2加權圖像。運用較小的翻轉角度,如10°~15°,也能縮短TR和掃描時間,可在數秒內獲得圖像。心臟三維磁共振重建術與心電圖門控聯用,可用於電影磁共振技術,可獲得四維圖像,對研究心臟具有實際意義。

在後天性心血管病方面,對下列疾病有診斷價值。①缺血性心臟病。在慢性心肌梗死,梗死區被纖維瘢痕所代替,回波信號減弱,T2縮短。急性心肌梗死磁共振信號強,T2延長,並發現局部性心肌壁變薄。在心肌梗塞部磁共振可以顯示殘餘的正常心肌,可幫助確定能否做冠狀動脈搭橋手術。②心肌病。磁共振可以準確地判斷肥厚性心肌病的有無、病變範圍和程度;對充血性心肌病可顯示心室擴大程度。可以發現肥厚性心肌病的某些變異型。③心包疾病。正常心包在磁共振上為低信號,厚度為1.6±0.4mm(範圍為0.8~2.6mm)。亞急性心包膜增厚在自旋-回波成像中呈中等強度信號,慢性縮窄性心包炎中,心包膜纖維增生伴有鈣化,信號弱。磁共振除能觀察少量心包積液外,還能區分血性還是其他成分的液體。④胸主動脈疾病。心電圖門控磁共振可以完全取代B型超聲波和CT檢查,不用對比劑即可清楚地顯示主動脈解剖結構、病變大小和範圍、有無血栓、管腔擴張或狹窄以及鄰近血管的關係。

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方面採用心電圖門控磁共振對先心病解剖畸形診斷準確率達80%以上,而且能夠對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臟病提供生理性信息。

磁共振是一項無損傷性檢查方法,對診斷心臟大血管疾病具有如下優點:藉助於血流(無信號)代替對比劑,觀察其解剖結構,聯用心電圖門控或手動門控磁共振可提高心臟腔門結構的清晰度,判斷心功能情況;可任意做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等,在每個斷面內無死角。目前,磁共振存在的問題是掃描時間長,瓣膜病變(關閉不全)仍需主動脈造影或左室造影,解析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關於「磁共振成像在循環系統疾病的應用」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