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發熱的時相及其熱代謝特點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生理學》 >> 發熱 >> 發熱的時相及其熱代謝特點
病理生理學

病理生理學目錄

多數發熱尤其急性傳染病急性炎症的發熱,其臨床經過大致可分三個時相,每個時相有各自的臨床和熱代謝特點。

一、體溫上升期

發熱的第一時相是中心體溫開始迅速或逐漸上升,快者約幾小時或一晝夜就達高峰;慢者需幾天才達高峰,稱為體溫上升期(stadium incrementi)。此期許多病人自感發冷惡寒,並可出現「雞皮」和寒戰皮膚蒼白等現象。皮膚蒼白是皮膚血管收縮使血流減少所致。由於淺層血液減少,皮溫下降並剌激冷感受器,信息傳入中樞時自感發冷,嚴重時出現惡寒。在此同時經交感神經傳出的衝動又引起皮膚豎毛肌的收縮,故出現「雞皮」。寒戰則是骨骼肌的不隨意周期性收縮,是下丘腦發出的衝動,經脊髓側系的網狀脊髓束和紅核脊髓束,通過運動神經傳遞到運動終板而引起的。皮膚溫度下降由冷感受器傳入信息也是引起寒戰的一個因素。故此期又可稱寒戰期。此期是因體溫調定點上移,中心溫度低於調定點喚起的調溫反應,故熱代謝的特點是散熱減少和產和產熱增多,產熱大於散熱,體溫因而上升。是故當病人感到發冷或惡寒時,中心溫度其實已上升了。

寒戰在診斷上有參考意義。反覆寒戰超過一天可能是瘧疾菌血症。在傳染病過程中,再次發生寒戰,是傳染原侵入血流的信號,但寒戰不限於傳染病

二、高峰期

當體溫上升到與新的調定點水平相適應的高度後。就波動於較高的水平上,稱為高峰期或熱稽留期(fastigium)。此期病人的皮膚顏色發紅,自覺酷熱和皮膚乾燥,其中心體溫已達到或略高於體溫調定點的新水平,故下丘腦不再發出引起「冷反應」的衝動。除寒戰及「雞皮」現象消失外,皮膚血管由收縮轉為舒張;血溫上升也有舒血管作用;淺層血管舒張使皮膚血流增多,因而皮膚發紅,散熱也因而增加。由於溫度較高的血液灌注提高了皮膚溫度,熱感受器將信息傳入中樞,故產生酷熱感。高熱使皮膚水分蒸發較多,因而皮膚和口唇比較乾燥。高峰期持續時間不一,從幾小時(如瘧疾)、幾天(如大葉性肺炎)至一周以上(如傷寒)。本期的熱代謝特點是中心體溫與上升的調定點水平相適應,產熱與散熱在較高水平上保持相對平衡,波動也可較大。

三、退熱

退熱期(stadium decrementi或defervescence)中因發熱激活物在體內被控制或消失,EP及增多的發熱介質也被清除(LP主要自腎臟清除),上升的體溫調定點乃回降到正常水平。由於調定點水平低於中心體溫,故從下丘腦發出降溫指令,不僅引起皮膚血管舒張,還可引起大量出汗,故又稱出汗期,由於皮膚比較潮濕。

發熱三個時相體溫與調定點的關係示意圖


圖4-4 發熱三個時相體溫與調定點的關係示意圖

I體溫上升期;II高峰期;III退熱期……調定點動態曲線;~體溫曲線。

常見的發熱熱型


圖4-5 常見的發熱熱型

出汗是一種速效的散熱反應,但大量出汗可造成脫水,甚至循環衰竭,應注意監護,補充水和電解質,尤其是在心肌勞損患者,更應密切注意。本期的熱代謝特點是散熱多於產熱,故體溫下降,直至與已回降的調定點相適應。熱的消退可快可慢,快者幾小時或24小時內降至正常,稱為熱的驟退(crisis),慢者需幾天才降至正常,稱熱的漸退(lysis)。

在這三個時相中,體溫與調定點的關係見圖4-4。

[附]常見的發熱熱型

在許多疾病過程中,發熱過程持續時間與體溫升高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將這些病人的體溫按一定時間記錄,繪製成曲線圖(即所謂熱型),可以發現有不同熱型(圖4-5)。為什麼許多發熱疾病熱型不一樣,至今尚無滿意的解釋,可能與致病微生物的特異性和機體反應性有關。長期積累的資料表明,一定的疾病具有其特殊熱型,了解這些熱型,有助於鑒別診斷。

32 內生致熱原的作用方式 | 發熱機體的主要機能和代謝改變 32
關於「病理生理學/發熱的時相及其熱代謝特點」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