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的檢查、培養和分離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病原體的檢查、培養和分離(examination,culture and isolation of pathogen),傳染病由各種病原體引起,在病人體內及其排泄物中找到病原體,對傳染病的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早期診斷意義更大,因為在病程早期,病人體內的病原體多,檢測的陽性率高,病程後期,人體產生免疫力,病原體被消滅,檢測的陽性率降低。但要注意標本來源不同,病原體陽性的診斷意義也不同。如從發熱病人血中培養出傷寒桿菌,即可確診傷寒;而從其糞便中培養出傷寒桿菌就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肯定為傷寒,因為傷寒桿菌的攜帶者也可由其他疾病而引起發熱。此外,病原體檢測對指導治療也非常重要,可以根據檢測結果選用適當的藥物治療,尤其是培養陽性者,藥物敏感試驗可指導醫生選用有效藥物。檢測病原體的方法包括直接檢查、培養和分離。

直接檢查

簡單易行、快速、準確。可將標本製成塗片染色(或不染色)後,直接在顯微鏡下檢查病原體。但只有在病原體較大時才能用普通光學顯微鏡查到,如病毒太小,普通顯微鏡看不到,不能用這種檢查方法。有些病原體即使在普通顯微鏡下能見到,但單純從形態上很難與其他微生物相鑒別,必須用特殊染色方法,如白喉桿菌類白喉桿菌只有用特殊染色(龐德氏染色等)才能區別。引起猩紅熱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在形態上無法與其他鏈球菌鑒別,而又無特殊染色,因此不能用直接檢查法進行檢查。免疫熒光檢查就是一種特殊染色法,原理是將特異性抗體標記熒光素,塗片上若有相應的病原體,帶熒光素的特異性抗體就與之結合,在熒光顯微鏡下便可以看到發黃綠色熒光的病原體。應用免疫染色法檢查糞便中的痢疾桿菌,可將其與大腸桿菌鑒別,這也是一種直接檢查法。

培養和分離

雖較直接檢查法為慢,且較為複雜,但更準確,應用範圍也更廣,幾乎可用於所有的病原體。一般除病毒、衣原體立克次氏體外,都可用無生命的培養基培養和分離。培養基的種類很多,可根據不同的病原體加以選用。培養分離病原體後,還可進行各種試驗,如發酵試驗、毒力試驗等,這對病原體的進一步鑒定非常重要。病毒、衣原體和立克次氏體缺乏維持生命所必須的各種酶,不能像細菌那樣從培養基中攝取營養物質,利用自己的酶來合成自己所需的各種成分,不能用無生命的培養基培養,而必須接種到有生命的機體內,利用機體的酶來合成它們所需的各種成分。這種方法稱「病毒分離」、「衣原體分離」或「立克次氏體分離」。分離的方法一般有三種:①組織培養。最簡單常用;②動物胚胎(如雞胚、鴨胚)接種;③動物接種,如接種小白鼠豚鼠等。不同的病毒、衣原體或立克次氏體常需要不同的分離方法,分離陽性後也常需進行各種試驗(如血清學試驗等)才能最後判定其種類。病原體的直接檢查常與病原體的培養分離同時進行。

除上述兩種方法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檢查方法。例如對懷疑為狂犬病的人或動物可取其腦組織檢查特異性包涵體內格芮氏小體)確診;檢查B型肝炎表面抗原可用反向被動血凝法(RPH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及放射免疫試驗(RIA)等方法;檢查糞便中的A型肝炎病毒可用免疫電鏡等。還可應用分子雜交核酸分析的方法來檢驗病人血液、組織或排泄物中的病原體核酸以協助診斷,如血液中及肝組織中的B型肝炎病毒核酸,就可用分子雜交的方法檢測;糞便中的輪狀病毒可用核酸分析的方法來檢測等。由於病原體的各種抗原和病原體的核酸都是病原體的特異性成分,因此如果它們出現陽性也就表示病原體陽性,故這些方法也具有很大的確定診斷的意義。

關於「病原體的檢查、培養和分離」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