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引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牽引(traction),將金屬針穿過骨骼、用粘膏粘住皮膚、或用其他方法牽拉肢體、軀幹或頭顱,以達到拉長、複位、穩定、止痛、緩解痙攣等目的的一種治療措施。

目錄

應用

一般應用於下述情況:①骨折複位。如股骨幹骨折股骨粗隆間骨折脛腓斜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等。骨牽引可使骨折複位。股骨頸骨折時常用骨牽引複位作為手術前準備。②脫位複位。例如頸椎骨折脫位、小兒先天性髖脫位、髖關節半脫位、陳舊脫位等,可用骨牽引複位。③矯正關節攣縮。對各種軟組織疾患所致的關節屈曲攣縮,可用牽引克服攣縮或作為手術前準備。④維持固定。骨折脫位經複位後,需用牽引維持一定時期。⑤由關節炎症引起的肢體肌肉痙攣、疼痛,可用牽引防止關節脫位並控制炎症、緩解痙攣。⑥矯正畸形。如脊柱側凸症可用牽引矯正。

種類

有骨牽引、皮膚牽引、弔帶牽引等。

①骨牽引。將金屬針穿過骨骼的一定部位,藉助牽引裝置,進行牽引,骨牽引可按牽引的骨骼部位命名,常用的有股骨髁上牽引、脛骨粗隆牽引(圖1)、尺骨鷹嘴牽引、跟骨牽引、顱骨牽引等。可按牽引工具而命名,如施泰因曼氏針(施氏針)牽引、基爾施納氏針牽引、冰鉗牽引、頭環牽引、頭盆牽引等。又可按牽引裝置固定與否而分為滑動牽引與固定牽引,前者利用安置於病床上的支架進行牽引,後者則將肢體固定於牽引架上進行牽引,有的病人並可帶牽引架離床。使用骨折外固定器,肢體延長器,也屬固定牽引它是利用自身的螺旋裝置進行牽引或加壓。

脛骨粗隆索引


②皮膚牽引。將一定長度與寬度的粘膏的一端粘在肢體皮膚上,另一端連以牽引裝置進行牽引,這種牽引多用於下肢(圖2),其優點是不需在骨骼上穿針,其不足之處是牽引力較骨牽引為小。因牽引力大則可將粘膏拉脫,皮膚被粘膏蓋住,汗腺不能排泄,日久後可發生皮炎。兒童骨折時用骨牽引會損傷骨骺(如脛骨粗隆部位),故用皮膚牽引為宜。有人用海綿墊以環形尼龍帶固定於肢體皮膚上,進行牽引。

皮膚牽引


③弔帶牽引。如用枕頜帶,進行頭頸牽引(圖3),骨盆帶與胸部帶行軀幹胸腰椎牽引。由於牽引帶壓迫在骨突的皮膚上,一般用間斷牽引、而非持續牽引,例如神經根型頸椎病進行的頸椎牽引,腰椎間盤突出症時的骨盆牽引等。

枕頜帶牽引


牽引的要求

①穿針。穿針部位必須準確,才能達到牽引目的並減少併發症。②四肢骨牽引時。穿針方向必須與牽引方向垂直,才能保持牽引針的平衡,若穿針歪斜,則不但牽引方向不正,而且牽引針易向一側滑移,造成針孔感染。③嚴密觀察防止骨質皮膚壞死。如顱骨牽引日久,可以壓迫針孔骨質致壞死吸收,致牽引鉗脫落。骨牽引針歪斜,可以壓迫針孔皮膚引起壞死。④皮膚牽引時需防止粘膏鬆脫,又要注意有無發生皮炎。

併發症

有以下幾種:①針孔感染,原因是針穿偏斜,在骨質中向一側滑動,骨質受壓壞死,穿針鬆動,穿針移動時將帶入細菌致感染,穿針壓迫皮膚使皮膚壞死,針孔也會擴大,導致感染。②穿破硬腦膜,顱骨牽引時若穿孔太深透過內板,或經常擰緊牽引鉗,逐漸穿透內板,可以損傷硬腦膜。③神經損害,膝關節屈曲等攣縮行骨牽引矯正時,可能牽拉損傷腓神經。下肢皮膚牽引時,若在腓骨頭頸部包紮太緊,亦可壓迫腓總神經而致麻痹。④皮膚牽引可致皮炎。

關於「牽引」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