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縣中醫院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洞口縣中醫院信息概要:

目錄

洞口縣中醫院地圖

洞口縣中醫院地圖信息由第三方公司提供。由於技術原因,部分醫院位置可能不精確,本地圖僅供參考。 本地圖顯示的位置為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洞緩路洞口縣中醫院。

洞口縣中醫院概況

洞口縣中醫院始建於1958年,素以「科學的管理,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而聞名縣內外,是一所集中醫特色專科、西醫急診、中西醫結合、預防保健、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現代化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是洞口縣醫療保險定點醫院、縣內獨家司法鑒定醫院、解放軍169醫院指導醫院、湖南中醫學院教學醫院。醫院座落在洞口縣洞口鎮雙洲路,毗鄰平溪江,交通十分便利。全院佔地面積12000餘平方米,建有縣內一流的門診樓、醫技樓,住院樓修葺一新,住院環境優美。
醫院現有職工300餘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20人,其中主任醫師2人,副主任醫師10人,中級職稱98人。醫院開放病床180張,開設有急診、內科兒科、骨傷、普外五官、婦產、針灸理療精神病科皮膚痔瘺科等臨床科室與功能檢查科、檢驗科放射科等醫技科室。醫院擁有德國原裝進口西門子螺旋CT、日本原裝進口阿洛卡B超、C型臂X光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全自動細菌分析儀、心電監護系統、電子數碼陰道鏡、日本奧林巴斯電視胃鏡、十六道數字腦電地形圖儀、韓國全自動分析十二導同步心電圖機碎石機等大、中型醫療設備40餘台件。
近年來,醫院針對醫療市場競爭和患者的需求,確定「大綜合,多專科」的發展方向,堅持「中醫有優勢,西醫不落後」的辦院思路,中西醫結合的特色吸引了廣大患者,醫院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醫院特色專科骨傷科被縣衛生主管部門列為洞口縣骨傷醫療中心,技術力量雄厚,醫療質量過硬,近十年來先後引進應用骨傷新技術20餘項,患者來源輻射綏寧、隆回、武岡等周邊鄰縣;小兒科久負盛名,患者信賴度高,被譽為洞口兒科的「一號碼頭」;針灸理療科採用傳統療法,結合現代儀器治療,療效獨特,深受廣大病人歡迎;腫瘤康復科能開展癌症放、化療後的中醫減毒增效治療,癌症術後複發、轉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病人的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等項目;門診部開設專家門診,醫院知名主任、副主任醫師坐堂接診,專家門診節假日不休息,極大地方便了病人就醫;2004年新開設的精神科被省市主管部門列為重點特色專科,住院床位使用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醫院急診科和「159」交通事故急救站開設急救熱線電話7159159(手機用戶可直撥159),實行24小時接診急救,接到急救電話後,急救人員、車輛在3分鐘內即迅速出診,業已成為80萬洞口人一條不可或缺的「綠色生命急救通道」。
此外,醫院獨資開設的邵陽市雪峰司法鑒定所是經省司法廳批准的市級司法鑒定中介機構,負責全市範圍內的法醫臨床鑒定和法醫病理鑒定。

洞口縣中醫院介紹

洞口縣中醫院始建於1958年,素以「科學的管理,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而聞名縣內外,是一所集中醫特色專科、西醫急診、中西醫結合、預防保健、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現代化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是洞口縣醫療保險定點醫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城鎮居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工傷保險定點醫院、縣內首家家司法鑒定醫院、解放軍169醫院指導醫院、湖南中醫學院教學醫院。

地理位置及醫院概況

醫院座落在洞口縣洞口鎮雙洲路,毗鄰平溪江,交通十分便利。全院佔地面積12000餘平方米,建有縣內一流的門診樓、醫技樓,住院樓修葺一新,住院環境優美。

醫院現有職工300餘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20人,其中主任醫師3人,副主任醫師10人,中級職稱98人。醫院開放病床180張,開設有急診、內科兒科、骨傷、普外、五官、婦產、針灸理療精神病科皮膚痔瘺科等臨床科室與功能檢查科、檢驗科放射科等醫技科室。醫院擁有德國原裝進口西門子螺旋CT、飛利蒲彩色B超、日本原裝進口阿洛卡B超、C型臂X光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全自動細菌分析儀、心電監護系統、電子數碼陰道鏡、日本奧林巴斯電子胃鏡、十六道數字腦電地形圖儀、韓國全自動分析十二導同步心電圖機碎石機微創中心配套手術設備等大、中型醫療設備40餘台件。

發展歷程

1953年3月,縣衛生工作者協會成立,取消中醫學會,由胡湘文同志任衛協會主任兼平安診所所長,其人員、科室不變。7月,平安診所與福民診所(西醫)合併,成立了邵陽地區第一家中西醫聯合診所,所址搬遷至老街河對岸大正街公路旁,開設西醫內科、外科中醫內科、針炙科、中醫眼科,編製12人,由胡湘文同志擔任負責人。這一年,診所醫務人員提出建立中醫院的設想。

1954年,縣政府為診所劃地建房,修建了洞口縣中西醫聯合診所門診部,所設科室不變,編製人員16人,劉悟山同志任診所主任。

1957年,診所新建病房一棟,內設住院部,配置竹箔子病床20張。

1958年3月,洞口縣中西醫聯合診所更名為洞口衛生院,由劉悟山同志任院長,人員、編製不變。

1958年10月,經洞口縣人民政府批准,洞口衛生院擴建為洞口縣中醫院。胡湘文同志由縣人委任命為洞口縣中醫院首任院長,其時全院共有職工22人,其中,共產黨員1人,未成立黨支部。院內開設中醫內科、中醫眼科、中醫針炙科、西醫內科、西醫外科、護理部,開放病床20張。至此,洞口縣中醫院正式成立。

1959年,醫院院址遷入大地主肖積成家,職工人數32人,科室設置不變。當年保留河對岸大正街門診部,次年該門診部劃歸城關鎮醫院。

1960年,醫院本部不斷擴大,增設化驗室。縣內著名骨科醫師鄧仁傑被醫院錄用,醫院龍頭科室中醫骨傷科成立。鄧仁傑醫師創製「接骨丹」,廣泛用於臨床,療效頗顯,深受病人歡迎,一時間求治者甚眾,醫院骨傷科漸次享譽洞口城鄉。鄧仁傑在行醫之餘,亦帶徒授業,其醫徒袁從遠後亦成為洞口中醫骨科一代名醫。

同年,陳氏兒科第三代傳人陳安吉從 溪醫療隊調回醫院,醫院小兒科漸次發展壯大,成為洞口小兒科的「一號碼頭」。

1962年,醫院成立黨支部,朱永康同志任醫院第一任黨支部書記,胡湘文同志任院長,職工人數33人,科室設置不變。

1963年,醫院開始在洞綏路修建醫院原門診樓,次年竣工。同年醫院遷入現址,有二層磚木結構新門診樓一棟,土坯房三棟作為病房,開設病床72張,醫療工作正式步入正規,各項業務有序開展。

繼後,雖經文革動亂,但醫院業務持續開展,人員編製、設備、科室漸增。

1977年至1984年間,醫院支部書記鄧學勤同志的帶領職工自己動手,肩挑手提,先後修建了住院樓、製劑樓和單職工宿舍樓。

1984年,建成醫院職工宿舍樓。

1985年,隨著李子南、蘇文龍、楊堅等一批院校本科生分配到醫院工作,醫院醫療人員構成,漸次由中醫學徒「一統江山」轉變為醫學院校大中專畢業生勇挑大樑。

至1986年,醫院總建築面積6631平方米,有病床175張,臨床科室、醫技科室增加到12個,固定資產總值75萬餘元,在職職工126人,其中醫護人員98人。在醫療方面,突出中醫特點,加強小專科建設,走中西結合的路子,除中醫眼科、內科、婦產科外,在中醫治療骨傷、痔瘡疾病有了較大的建樹。醫院工作連續11年被評為湖南省及邵陽地區衛生系統先進單位。醫院性質由集體所有制單位轉為全民所有制單位,成為洞口縣一支不可或缺的醫療技術隊伍。

近年來,醫院針對醫療市場競爭和患者的需求,確定「大綜合,多專科」的發展方向,堅持「中醫有優勢,西醫不落後」的辦院思路,中西醫結合的特色吸引了廣大患者,醫院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

醫院特色專科骨傷科被縣衛生主管部門列為洞口縣骨傷醫療中心,技術力量雄厚,醫療質量過硬,近十年來先後引進應用骨傷新技術20餘項,患者來源輻射綏寧、隆回、武岡等周邊鄰縣。

洞口縣中醫院的先進設備

B超、電子胃鏡電子陰道鏡、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胃電圖儀、300mAX光機、CT

洞口縣中醫院附近的醫院

參看

關於「洞口縣中醫院」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