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降壓
A+醫學百科 >> 控制性降壓 |
是指對某些手術,為了減少手術野出血和(或)降低血管壁張力,為手術操作創造良好條件,減少失血,術中應用各種方法和藥物主動地降低患者的血壓。
控制性降壓應用於臨床已有50多年的歷史。1917年Cushing首次闡明麻醉期間應用控制性降壓的優點,以後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控制性降壓技術也得到發展和完善。控制性降壓的適應症主要是:1,血液供應豐富的組織和器官的手術,通過控制性降壓可使手術野出血減少,術野顯露清晰,方便手術操作。2,血管手術,通過控制性降壓,降低血管壁張力,減少因手術操作導致血管壁破裂。3,圍手術期高血壓的控制。控制性降壓禁用於全身情況差的病人。
控制性降壓的常用方法
一,應用麻醉控制性降壓
二,應用血管擴張藥控制性降壓
控制性降壓後的可能出現的情況的解決方法:
降壓後有些病人尤其是青壯年病人可以出現反射性心動過速。可以應用β-受體阻滯藥來預防降壓後可能出現的血壓反跳。(年齡超過55歲的病人看情況,可以不用β-受體阻滯藥)
心得安為常用藥物,0.035mg/kg緩慢靜脈注射或0.5~1.0mg分次靜脈注射,可有效地控制心動過速;
艾司洛爾為超短效選擇性β1-受體阻滯藥,作用迅速,持續時間短暫(血漿半衰期8~10min)。靜注0.5~1.0mg/kg可有效地控制心動過速,必要時可用50~150μg/kg持續靜滴。
柳胺苄心定、異搏定及艾司洛爾等藥物雖能單獨用於控制性降壓,但鑒於其對心肌的負性肌力作用遠大於對外周血管的擴張作用,常將此類藥與其它降壓藥合用,以便減緩心率和使降壓更易調控。
降壓前若預先用β-受體阻滯藥,能預防降壓中的心率增快,且用藥量還可減少;通常不會引起心動過緩,若一旦出現可以小劑量阿托品(0.5~1.0mg)靜脈注射拮抗。
常用的藥物:
硝普鈉,硝酸甘油,前列腺素E1,鈣通道阻滯劑(尼卡地平,硝苯吡啶等),β-受體阻滯劑(艾司洛爾,美托洛爾,拉貝洛爾等),其他如神經節阻滯劑,降鈣素基因相關肽(α-HCGRP)及可樂定等
應激的控制:
1、生命體征的觀察:動態觀察,因為病人的血壓和心率都有藥物控制,所以在觀察應激反應的指標時可以考慮選擇瞳孔、眼淚;有條件的單位可以使用BIS等;
2、對血壓、心率做動態分析,並且要與手術步驟聯繫起來評價。個人認為主要從三方面來控制⑴首先擴容,指標是動態觀察尿量;保證有效血容量充足;⑵其次麻醉深度,如果追加麻醉藥物後,血壓仍沒有得到控制的話;增加降壓藥物的劑量;如果追加麻醉藥後血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說明是應激反應導致的血壓、心率的升高。
參看
關於「控制性降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