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後抑鬱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事業有成是令人羨慕的好事,但是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卻被成功所累,患上抑鬱症,痛苦得不能自拔,甚至想以死來解脫。

目錄

成功後抑鬱症的病因

一、病因:

升遷壓力過大,對自己信心不足。白領人士由於社會競爭加劇,工作節奏快,以及自身期望值過高,導致整天像機器人那樣拚命。如果心理素質較差或不善於自我疏解則更易罹患心理疾病

二、發病機制:

1、神經遞質學說

認為抑鬱症病因為大腦神經遞質在神經突觸間的濃度相對或絕對不足,導致整體精神活動和心理功能的全面性低下狀態。臨床觀察到抑鬱症患者大腦缺少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抗抑鬱藥就是通過抑制神經系統對這兩種神經遞質的再攝取,使得突觸間隙這兩種遞質濃度增加而發揮抗抑鬱作用。

2、神經迴路學說

2007年,國際權威科學雜誌《自然》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馮國平的研究成果,首度揭示了強迫、焦慮和壓抑的生理機制,指出「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迴路」出現信息傳導不暢是神經症病理原因,而在清華大學出版社的著作《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中也進一步指出抑鬱症是心靈呼吸哮喘,發明了以此原理開發的緩解焦慮、解除抑鬱的輔助心理自助方法,說明神經迴路信息傳導不暢與抑鬱症相關。

成功後抑鬱症的症状

目光垂視、獃滯無神,表情冷漠,易激怒,敏感,哭鬧,好發脾氣,焦躁不安,厭倦,膽小,羞怯,孤獨,注意力不集中,易受驚嚇,常伴有自責自罪感,認為自己笨拙、愚蠢、醜陋、沒有價值,灰心喪氣,自暴自棄,唉聲嘆氣,對周圍的人和事不感興趣、退縮、抑制、沒有愉快感等。

成功後抑鬱症的診斷

成功後抑鬱症的檢查化驗

可行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成功後抑鬱症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心情不好,一個人情緒低落,但過兩天就好了,這就不是抑鬱症。抑鬱症有九個主要症状,只要以下這些症状至少存在四項,而且持續了兩周還不能緩解,並且影響到了平時的正常生活,就需要考慮是否患上了成功後抑鬱症,並及時找專科醫生就診諮詢。

★興趣喪失,沒有愉快感;

★精力減退,常有無緣無故的疲乏感;

★反應變慢,或者情緒容易激動、亢奮,也容易被激怒;

★自我評價過低,時常自責或有內疚感,這也是導致患者自殺的主要原因;

★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對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也難以決斷;

★反覆出現想死的念頭或有自殺、自傷行為。

睡眠障礙,如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據研究,80%抑鬱症患者具有睡眠障礙)。

食慾降低或體重明顯減輕。

性慾減退

除上述症状外,抑鬱症還有一些「周邊症状」。在亞洲特別是中國和日本,大多數抑鬱症患者主要不是情緒方面的症状,而是頭痛頭暈腹脹心悸、身體疼痛等軀體症状。因此一些查不出生理原因的軀體症状也應該考慮是否有成功後抑鬱症的可能,以免延誤治療。

成功後抑鬱症的鑒別診斷

應與以下病症相鑒別:

(一)內源性抑鬱症

存在下列症状之一者,應考慮內源性抑鬱症的可能:

1、即往有躁狂抑鬱發病史。

2、家族中有躁狂或抑鬱病史。

3、本次病程過程中躁狂表現。

4、有精神運動性遲滯。

5、早醒或症状有晨輕晚重的變化。

6、內臟功能低下,食慾減退體重減輕,而無軀體疾病的存在。

7、自罪觀念,任何幻想或妄想

8、嚴重的自殺企圖或多次自殺未遂。

9、生活不能自理,自知力嚴重缺乏。

(二)反應抑鬱症:

存在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考慮反應性抑鬱症的可能:

1、急性起病,病程不到半年。

2、由明顯環境因素誘發,且症状與環境因素有關。

3、精神創傷常縈繞於腦際,難以擺脫。

(三)藥物所致的抑鬱狀態

患者可能找到使用藥物病史。

(四)器質性疾病或軀體伴發的抑鬱狀態:

可找到器質性病變。

(五)其他神經症精神病伴發的抑鬱狀態:

除抑鬱症状外,患者無神經症和精神病其他症状。

成功後抑鬱症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要忙裡偷閒,暫時丟掉一切工作和困擾,徹底放鬆身心,讓精力得到恢復。此外,要保持正常的感情生活。事實表明,家人之間、朋友之間的相互關心和愛護,對於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遇到衝突、挫折和過度的精神壓力時,要善於自我疏解,如參加文體、社交、旅遊活動等,藉此消除負面情緒,保持心理平衡。

成功後抑鬱症的西醫治療

多種抗抑鬱藥物物理治療(如鎮痛安眠枕)、心理治療都可以治療成功後抑鬱症。對有些病人來說,抗抑鬱藥物更有效;而對另外一些病人來說,物理治療或者心理治療更為有效;而對大多數患者來說,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一起使用可能最有效。特別是對嚴重抑鬱症患者,物理療法可以用來相對迅速地減輕抑鬱症状,而藥物則可以通過百合清腦靜神劑治療可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成功後抑鬱症後首先要使用抗抑鬱的藥物,堅持服用一段時間以後,再配合心理醫生進行心理治療。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還是要堅持服藥。

參看

關於「成功後抑鬱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