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的貧血
A+醫學百科 >> 慢性疾病的貧血 |
慢性疾病性貧血是指在一些慢性感染如肺結核、肺膿腫等、炎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及炎性腸病等、腫瘤如乳腺癌、惡性淋巴瘤等及外科創傷持續1-2個月後所伴發的貧血,其特徵為血清鐵低、總鐵結合力亦低、而貯存鐵增加的貧血。
目錄 |
慢性疾病的貧血的病因
病因
其與其他系統性疾病所繼發的貧血不同,如肝病、腎病及內分泌疾病所繼發的貧血。其發生機制還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包括3各方面:
(1)紅細胞的壽命縮短;
(2)骨髓對貧血狀態的反應障礙;
(3)鐵的釋放及利用障礙。
慢性疾病的貧血的症状
臨床表現及診斷
臨床表現主要為輕到中度貧血,血紅蛋白很少低於90g/L,HCT不低於32%,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約1/3~1/2患者表現為低色素或小細胞性貧血。患者血清鐵及總鐵結合力均低於正常、鐵飽和度正常或少低於正常、血清鐵蛋白增高、紅細胞游離原卟啉亦增高。骨髓中鐵幼粒細胞減少而巨噬細胞內貯存鐵增多。
慢性疾病的貧血的診斷
慢性疾病的貧血的檢查化驗
一、血紅蛋白罕有低於8g/dl。
二、血清鐵蛋白和轉鐵蛋白受體的測定。如果除慢性病的貧血外還存在缺鐵現象,則血清鐵蛋白不增加(一般保持在<100ng/ml);在感染、炎症或癌症時血清鐵蛋白低水平。
慢性疾病的貧血的鑒別診斷
本病需要與其他類型的貧血相鑒別,如地中海貧血 、溶血過度所致貧血 、葉酸缺乏所致貧血、缺鐵性貧血等。本病除了貧血的症状外,還有原發病的症状。
慢性疾病的貧血的併發症
慢性疾病的貧血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患有慢性失血疾病,如腸寄生蟲病、腸息肉、肛裂等,以及慢性腹瀉、反覆感染均會造成鐵的吸收障礙而發生貧血。那麼,該如何預防呢?提供以下辦法,以供參考。
第一,提倡母乳餵養 因母乳中鐵的生物利用率和吸收率均高於牛奶;4個月後應添加蛋黃、肝泥、肉末、豆粉、煮爛的菜葉等含鐵的輔食;牛奶餵養的小兒應提早於2-3個月添加。小兒時期每天鐵的需要量為10-15毫克,青春期的女孩每天為20毫克,當每天提供的食物中鐵的含量達不到這個要求時,應從補鐵的藥物中攝取。
第二,掌握科學餵養技能 供給的食物一定要結合小兒年齡、消化功能等特點。營養素要齊全,其量和比例要恰當,食物不宜過於精細、過多含糖、過於油膩、調味品過於濃烈以及帶有刺激性。其品種要多樣化,烹調時不要破壞營養素,並且做到色、香、味俱佳,以增加小兒食慾。
第三,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C,有助於食物中鐵的吸收。由於每一種食物都不能供給人們所必需的全部營養成份,所以膳食調配一定要平衡。
第四,糾正一些不良的進食習慣 如強迫、引誘進食以及挑食、偏食,徹底治療各種慢性失血性疾病。
慢性疾病的貧血的西醫治療
治療基本疾病很重要。由於貧血一般較輕,通常不需輸血。重組紅細胞生成素可在少輸或不輸血的情況下糾正貧血,特別在癌症患者,所用劑量較腎衰的稍高(150~300u/kg皮下注射,每周3次)。治療2周後若有效,則Hb>0.5g/dl,血清鐵蛋白<400ng/ml。需補充鐵以保證紅細胞生成素髮揮充分的療效。
參看
關於「慢性疾病的貧血」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