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學/檢測心電不穩定的方法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急診醫學》 >> 總論 >> 心臟猝死 >> 心臟猝死危險因素的識別 >> 檢測心電不穩定的方法
急診醫學

急診醫學目錄

(一)心電圖是檢查有無室早的主要方法。室早的檢出率與檢查時間長短有關、Kennedy等在67例冠心病人進行心電圖監測,1h可見頻繁室早佔13%,複合室早佔21%;6h,各項百分率都增加;24h則頻繁室早達85%,複合室早67%;若延長至36h,則90%~100%出現了各種室早。短陣室速的檢出率也是隨監測時間延長而提高;對心梗後病人監測6h,檢出率<1%,10h僅4%,延長到24h可達11%。時間過短的監測意義不大,宜採用24h動態心電圖檢查。

運動試驗時觀察心電圖也是一項無創性檢查,與長時間監測比較,後者更為敏感。Problete等總結了幾位作者的資料(表5-5),除Kosowsky在運動試驗記到較連續記錄心電圖為多的室性異位搏動的結果外,餘三位的結果都表明連續記錄心電圖10~23h可以發現更多的室早。Problete等觀察了90例冠心病人(心梗後60例,心絞痛30例)。用Bruce踏板試驗在心梗病人檢出室早70%,其中複合室早33%,連續記錄20h以上室早檢出率80%,複合室早52%;在心絞痛病人中運動檢出室早47%,複合室早27%,連續記錄則室早檢出率達73%,複合室早43%。

心電圖運動試驗雖然對檢出室早發生率上不夠敏感,但是可用以測試心臟功能。Bruce等追查運動時出現低血壓6例患者,日後都發生了致命的室顫。該作者認為運動中的血壓的反應比起ST段的偏移或室律失常有更大的意義。

表5-5室性異位搏動在運動時和連續記錄中發生率的比較

VPD
N 運動試驗 連續記錄 監測(hrs)
Kosowsky等 C 53 28(53) 10(19) 10.8
1971 N 8 2(25) -
Crawford等 C 60 18(30) 22(37) 10~12
1974
Amsterdam等 C 34 17(50) 27(79) 10
1974 N 12 2(17) 3(25)
Ryan等 C 100 56(56) 88(88) 22.9
1975
Problete等 C 90 56(62) 70(78) 20.3
1978 N 30 2(7) 10(33) 22.2

(選自Problete PF etal.: Chest 1978,74:402)

( ):百分率 C:冠心病 N:正常

(二)心電生理檢查 應用程序調搏技術可以誘發室速,因為90%以上的室速系折返激動機制。心內電生理檢查為侵入性檢查方法,其適應證是嚴格的;用於不明原因的意識喪失者,猝死恢復患者,或治療不滿意的室速病人,以達到確診,判斷預後,或選擇有效藥物的目的。近年來,在有條件的醫院內,還給心梗恢復期而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進行程序調搏,以估測日後發作的可能機率。

調搏的程序須是規範化的,室早刺激的數目不宜超過3個,否則過多或過強的刺激會引出假陽性結果。臨床上有室速及(或)室顫史者,程序調搏誘發成功率為50%~85%;無室速史的健康人應該不被誘發,或者有不及5%的非持續性室速。所以規範化的檢查方法被認為是安全的。

程序刺激誘發的陽性終點有兩種:一是心室反覆激動(RVR),二是與臨床發作相同的室性心律失常。Lown等在犬缺血模型實驗中,用程序室早刺激引出反覆激動代表心電不穩定性,與室顫閾值相關。多數學者認為臨床上只有心室內折返的反覆激動(IVR)才有意義。Hamer等對70例具有心律失常危險因素的急性心梗後7~20天患者進行程序調搏,引出IVR20例,其中部分發生了室速,該作者將引出IVR≥5次和室速12例為一組,未引出或僅有IVR<5次者25例為另一組。隨訪1年,前一組中猝死4例(33%),後一組中1例(4%),差別顯著。所以認為引出IVR少於5次,沒有臨床重要性。

(三)晚電位測定 用侵入性的技術來暴露心電不穩定性,終究受到限制,不便於推廣。

在動物實驗及臨床檢查,觀察到心梗區和健康心肌區交界處可記錄下低振幅、不規則的電活動,稱為破裂電位。它代表梗死區內存活的、被分隔開的纖維所產生的不均勻的電活動。它們傳導緩慢,復極和除極先後不一致,是造成心室內折返激動的病理基礎。當程序調搏接近誘發室速前,或靠近折返激動的中心處,碎裂電位時間延長,甚至佔據了整個舒張期。從室速病人心室內膜面和心室外膜面都能記到碎裂電位。由於該電位出現在ST段內,心室除極之後,稱之為心室晚電位(late potential,後電位)(圖5-2)。

犬模型


圖5-2 犬模型

結紮前降支冠狀動脈後3-7天,程序刺激室間隔,當s1s2配對間期縮短到260~180ms,誘發室速(C、D、E、F)。發生時在缺血區(IZeg)記到低振幅舒張期碎裂電位。(選自El-sherif N 等:Circulation 1979;60,605-615)

應用信號放大及疊加的技術,提高信噪比可將適當濾波範圍內的碎裂電位從體表導聯上記到,這項無創性檢查有利於在臨床廣為應用。目前做為商品的晚電位測定儀有兩種,都是用微電腦自動檢查、疊加和計算。經過動物實驗,同步記錄心內膜心外膜碎裂電位和體表晚電位進行對照,獲得幾個參數:①標準QRS時間(ms);②總QRS時間(ms),即經過濾波的綜合波群時限,自QRS起點至高頻低幅超過噪聲3倍處止;③QRS末、振幅低於40μV的時間(ms);④QRS波群綜合向量均方根(μV);⑤QRS波群終末40ms以內綜合向量的均方根(μV);以及疊加周期,噪音振幅等。Gomes等根據Simson設計的儀器,採用X-Y-Z導聯測出的正常人總QRS時間<118ms,低於40μV的時間<38ms,終末40ms以內均方根>20μV。圖5-3為正常及異常信號疊加心電圖。

正常與異常的信號疊加心電圖


圖5-3 正常與異常的信號疊加心電圖

A.正常人;B.急性心肌梗死;C.陳舊性心肌梗死,曲線上塗黑部分為晚電位。

近年來資料表明信號疊加心電圖陽性結果與室速的發生相關密切,晚電位的敏感性89%,特異性69%,正確檢出率81%。有的作者認為此項檢查比動態心電圖或射血分數等參數更為敏感。

晚電位陽性是否能預測室速之發生呢。Breidhardt等前瞻性隨診511例急性心梗病人至少半年以上。晚電位陰性組中死亡率7.2%,陽性組中死亡率17.3%,猝死率也較高。但將猝死時間限於1h內,則陽性和陰性組間無統計學差異。晚電位陽性對於預測持續性室速的敏感性78.6%,特異性63.3%。但在有限的隨診期限內還有相當多的陽性病例並不發生室速(假陽性)。

晚電位陽性與室律失常的種類有關係。反覆發作的室速中晚電位陽性率高,室顫病例中陽性率僅有9%~53%。原因不清楚,可能與心律失常的不同機制有關。當碎裂電活動持續時間較短,發生早,就可能被QRS波群掩蓋,或者不均勻激動傳導速度稍快,傳布的範圍較小等都使晚電位不能顯現。既然室顫中異常的疊加信號陽性率不高,而猝死往往由突發的室顫所致,應用晚電位檢查以識別猝死高危因素可能是不夠滿意的。此項檢查問世日短,尚待積累更多臨床資料以證實其實用價值。

32 冠心病人中室早的臨床意義 | 心臟猝死的預防和治療 32
關於「急診醫學/檢測心電不穩定的方法」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