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檢驗學/凝血時間測定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基礎檢驗學》 >> 血液學檢查 >> 血栓與止血的一般檢查 >> 血栓與止血的常用篩選試驗 >> 凝血時間測定
臨床基礎檢驗學

臨床基礎檢驗學目錄

[原理] 新鮮血液離體後,因子被異物表面(玻璃)激活,啟動了內源性凝血。由於血液中含有內源性凝血所需的全部凝血因子血小板及鈣離子,血液則發生凝固。血液凝固所需時間即為凝血時間(clotting rime,CT)。

[方法學評價]凝血時間測定,根據標本來源有:

毛細血管采血法:可用玻片法或毛細血管法測定。由於采血過程易混入較多組織液因而即使有內源性凝血因子缺乏,也仍發生外源性凝血,使本該異常的結果變為正常。本法極不敏感,僅能檢測出Ⅷ:C水平<2%的血友病患者,漏檢率達95%故屬於淘汰的方法。

靜脈采血法:由於血液中較少的混入組織液,因此對內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第三性比毛細血管采血法要高。目前有3種檢測法:

(1)普通試管法(Lee-White法):僅能Ⅷ:C水平<2%的患者,本法不敏感目前也趨於淘汰。

(2)矽管法(SCT):本法與普通試管法的測定方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區別是採用塗有矽油的試管。由於矽管內壁不易使內壁凝血因子接觸活化,故凝血時間比普通試管法長,也較第三可檢出因子Ⅷ:C水平<45%患者。

(3)活化凝血時間(activatedclotting rime,ACT)法:本法是在待檢全血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懸液,先充分激活接觸活化系統的凝血因子Ⅶ、Ⅺ等,並為凝血反應提供豐富的催化表面,從而提高了試驗的第三性,是內源性系統第三的篩選試驗之一,能檢出Ⅷ:C水平<45%亞臨床血友病。ACT法也是監護體外循環肝素用量的較好的指標之一。

以上測定凝血時間的各種方法,在檢測內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方面,無論敏感性或準確性均不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APPT)。

[參考值] 普通試管法:5~10min

矽管法:15~32min

活化凝血時間法:1.1~2.1min

[臨床意義]

1.CT延長①較顯著的因子Ⅷ、Ⅸ減少的血友病甲、乙凝血因子缺乏症;②血管性血友病;③嚴重的因子Ⅴ、Ⅹ、纖維蛋白抗凝劑、應用肝素以及低纖維蛋白原血症;④繼發性原發性纖溶活力增強;⑤循環血液中的抗漲物,如抗因子抗體因子搞體、SLE等。

2.CT縮短①血栓前狀態:DIC高凝期等;②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不穩定心絞痛腦血管病變、溏尿病行之有效管病變、肺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妊高征、腎病症候群及高血溏、高血脂等。

參看

32 血塊收縮試驗 | 復鈣時間測定 32
關於「基礎檢驗學/凝血時間測定」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