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苔
A+醫學百科 >> 地圖苔 |
地圖苔-基本概念
地圖苔:即苔剝落不全。是苔面上遊走性環形病變,由於絲狀乳頭剝脫形成紅色脫皮區,脫皮斑初成小點狀,逐漸增大,一面發展,一面復修形似遊動,實質上是一種淺層慢性邊緣剝脫性苔炎,或叫遊走性口炎。
地圖苔-病症起因
地圖苔其發病原因不明,在兒童與消化不良、腸道寄生蟲、維生素B缺乏有關;在成人與月經周期、貧血、胃腸功能紊亂、精神情緒不穩定,過度勞累、病灶感染有關;另外還可能與遺傳有關。也有人認為與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情緒波動有關;還有部分患兒的父母也曾患過地圖苔,故表現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一般地圖苔多見於兒童,特別是體弱的嬰幼兒。主要表現是在苔表面粘膜突然出現部分苔乳頭(嚴格地說是絲狀乳頭)萎縮消失,起初為點狀,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紅色光滑區,好象苔粘膜剝脫掉一片似的,而其周圍的絲狀苔乳頭則角化增生,呈現增厚稍隆起的黃白色邊緣,因此在苔面正常粘膜與病變區粘膜間輪廓,形似地圖狀,故稱為地圖苔。由於絲狀苔乳頭可以邊剝脫邊修復,故剝脫區的大小、形狀可能經常變化,有時只有一片剝脫區,有時是多個剝脫區同時存在,甚至相互融合波及整個苔面。
小兒地圖舌常常反映了孩子反覆感冒及脾胃功能失調。用中藥修補地圖舌,則須從這兩方面切入,方能奏效。易反覆感冒的小兒,體質較虛弱,平時很容易疲勞,夜間出虛汗,大便乾燥,二三日一次,面色雖有些蒼白,但口唇卻十分艷紅,像塗了口紅一樣,感冒月月有,肺炎常光顧,有時還會出現低熱,用中醫理論去歸納,結論是氣虛陰虧。而脾胃功能失調的患兒,體質羸弱,面色發黃,胃口不好,挑食、偏食很明顯,飲食稍不注意會引起腹脹腹痛,有的還有貧血,白天一活動就會滿身是汗,以上都是屬於脾虛胃弱、消化吸收不好的表現。兩者的中藥治療是有區別的,前者以補氣。養陰、清熱為主,重在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呼吸道感染,身體強壯了,剝脫的舌苔就會長復。而脾胃功能失調的小兒,治療的重點應放在健脾開胃、消食導滯上,消化吸收一好,胃氣也就旺盛了,地圖舌悄然退去。
地圖苔-治療方法
治療地圖舌的中藥,實際上多數是調理體質的藥物,如具有補益元氣的黃芪、太子參、黃精。健脾開胃的白朮、茯苓、淮山藥、扁豆,養陰清熱的南北沙參、石斛、麥冬等。在眾多藥物中,黃芪、淮山藥、功勞葉、仙鶴草對修補地圖舌的功效值得稱道。
關於「地圖苔」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