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開門式椎管成形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1.頸椎病涉及三個以上節段病變並有椎管狹窄脊髓受壓症状

2.頸椎外傷或發育性狹窄有脊髓壓迫症狀者,CT片示椎管矢狀徑絕對值小於10mm。

3.散在型或連續型頸後縱韌帶骨化症有脊髓壓迫症状,前路手術難以減壓者。

4.頸椎病曾施行前路減壓術,仍有脊髓壓迫症状者。  

術前準備

1.術前的手術設計極為重要。根據CT或MRI或脊髓造影確定成形範圍。根據CT影象測量椎板中線到椎管左右側之間的距離(椎管橫徑值),供術中開溝部位的定位參考。再根據骨贅和脊髓受壓的部位,如行單開門式椎板成形,確定絞鏈側和開門側。

2.制好石膏頸領備用。配血備用。  

麻醉

局麻或全麻。  

手術步驟

1.體位 俯臥位。頭面部置於頭圈上,頭頸部輕度前屈,使頸後皮膚無皺襞。手術床保持10°~15°頭高位。

2.切口 頸後正中縱形切口。長度根據顯露椎節而定。為減少出血,皮下及肌內用1∶50萬腎上腺素生理鹽水(腎上腺素1mg加生理鹽水500ml)浸潤,有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患者忌用。

3.顯露椎板 正中切開皮膚、項韌帶。緊貼棘突椎板剝離頸棘肌,邊剝離,邊用干紗布堵塞止血。將肌肉分向兩側拉開,顯露兩側椎板。

4.椎板槽溝成形 清理椎板上殘留的軟組織。根據CT片術前測定的椎管橫徑值,定出在椎板上作槽溝部位,分別在兩側椎板上各鑿或咬出一縱形槽溝痕迹,然後用微型電鑽或尖嘴咬骨鉗開溝。溝的寬度淺層為2~3mm深處窄,呈V形。溝的深度則兩側不同,椎板成形做絞鏈的一側僅需達椎板內層皮質(開門後形成青枝骨折樣),開門的一側需切透椎板全層直到顯露硬脊膜為止。逐一將預定範圍內的椎板作出槽溝。

5.單側椎板開門 槽溝作成後,將病變段最上一個椎板上緣的黃韌帶與最下一個椎板下緣的黃韌帶橫形切斷,術者用手指將棘突壓向椎板絞鏈側並掀開,切斷開門側槽溝殘留未斷的黃韌帶,慢慢擴大開門;同時用硬膜剝離器進入椎板下分離硬脊膜外粘連,使椎管矢狀徑增大到正常範圍。此時可見硬脊膜囊膨出,恢復搏動。一般來說掀開間隙每增加1mm,矢狀徑可增加0.5mm。根據狹窄程度單側椎板開門間隙增加到6~8mm即可。如開門還不足以減壓,應將絞鏈側V形切除加寬後再擴大開門,切不可強行開門,以致造成絞鏈側斷裂而起不到絞鏈作用,影響開門。

6.懸吊棘突於椎旁 在開門椎板棘突根部處用鑽鑽孔,取金屬鋼絲或7號絲線穿過根部固定於椎旁關節突處的筋膜或頸棘肌上。此固定務必牢靠,以免術後「關門」失效。取與顯露硬脊膜等長等寬的薄脂肪片一條,覆蓋於顯露的硬脊膜上。

7.縫合 將病椎棘突修剪,僅保留1~1.5cm長。咬下的棘突骨質在去除軟組織後裁成碎條,置於絞鏈側槽溝未合攏處作植骨用。傷口沖洗乾淨,檢查無出血,無棉片、紗布存留後,逐層縫合切口。切口內置14號導尿管,於切口旁另作小切口中引出皮外作負壓引流用。

關於「半開門式椎管成形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