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學/骨關節CT診斷
醫學電子書 >> 《醫學影像學》 >> 骨關節 >> 骨關節CT與MRI診斷 >> 骨關節CT診斷 |
醫學影像學 |
|
|
(一)檢查技術 四肢CT檢查需同時進行兩側肢體橫斷面掃描,以便作兩側對照觀察。根據病變的性質和範圍決定層厚,一般為0.5cm或1cm。調節窗位與窗寬以分別觀察骨和軟組織結構。
(二)骨關節疾病 CT以橫斷面圖像顯示皮質、骨松質、骨髓腔、關節軟骨及鄰近的肌肉、脂肪和肌腱等。
骨關節外傷X線檢查多能作出診斷。只有深部或解剖關係複雜區域,如髖關節外傷可用CT檢查。CT可顯示X線片未發現的骨折、脫位、關節內游離體及軟組織血腫等。
CT可診斷骨關節感染性病變。急性化膿性骨髓炎,CT可見骨破壞、骨髓腔密度增高和小死骨。當X線平片對炎症和腫瘤不易鑒別時,如CT發現上述改變和軟組織內膿腫時則有助於骨髓炎的診斷。
對於骨腫瘤,CT能顯示腫瘤大小、形狀、輪廓、內部結構、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和了解腫瘤在骨髓腔內浸潤及向骨外軟組織侵犯的範圍。骨髓受腫瘤浸潤的檢出有較高的價值,但CT對鑒別腫瘤的良惡性及確定腫瘤性質仍有困難,應綜合臨床資料加以考慮。
(三)軟組織疾病 CT能顯示四肢肌肉分隔及大的血管與神經結構,因此,CT可用於觀察軟組織疾病,確定病變範圍和性質。
軟組織腫瘤的密度一般低於正常肌肉,增強掃描可增加病變和正常肌肉的密度差,多數良性腫瘤邊界清楚或有包膜且質地均勻,但定性診斷有一定限度。脂肪瘤因有典型的脂肪密度,表現具有特徵性(圖2-2-1)。海綿狀血管瘤於腫塊內可見小圓形靜脈石,且在造影增強掃描後,腫瘤明顯強化,具有一定的特點。
圖2-2-1 大腿脂肪瘤
右大腿中1/3後內側低密度腫塊,境界清楚,CT值-100Hu
軟組織惡性腫瘤一般邊界不清,質地不均勻或呈斑片狀。生長迅速的腫瘤內還常有壞死、水腫和出血,使病灶密度更不均勻。當鄰近骨組織或器官受到腫瘤侵犯時則可肯定腫瘤為惡性。CT對多數軟組織腫瘤不能判斷其性質,有時難與血腫或膿腫區分。在CT引導下,經皮穿剌活檢可獲得正確的組織學結果。
二、脊柱
CT對顯示脊柱、椎管和椎間盤優於平片,在診斷椎間盤脫出、椎管狹窄和脊柱外傷有較高價值。
(一)檢查技術 脊柱的CT檢查常規取仰臥位,先作定位,標定掃描層面並決定掃描架傾斜角度。掃描層厚,對椎間盤病變多用2~5mm,脊柱病變則用10~15mm。疑有椎管受累時,可向硬膜囊內注射非離子型碘造影劑,再作CT掃描,即脊髓造影CT。
(二)正常脊柱CT表現 在脊柱CT的橫斷像上,由椎體、椎弓根和椎弓板構成椎管骨環,脊髓居椎管中央,呈低密度影,與周圍結構有較好的對比。黃韌帶為軟組織密度,附著在椎弓板和關節突的內側,正常厚2~4mm。腰段神經根位於硬膜囊前外側,呈圓形高密度影,兩側對稱。側隱窩(lateral recess)。呈漏斗狀,其前方是椎體後外面,後方為上關節突,側方為椎弓根內壁。其前後徑小於5mm,隱窩內有穿出的神經根。椎間盤由髓核與纖維環組成,其密度低於椎體,CT值為50~110Hu。
(三)椎間盤病變
1.腰椎間盤膨出(bulgingof disk) CT表現為椎間盤邊緣勻稱而瀰漫膨隆並超出椎體骨板。椎間盤內可含氣體(真空現象),易為CT證實。
2.椎間盤脫出 CT表現為①椎管內前方出現脫出椎間盤的塊影(圖2-2-2),CT值低於骨但高於硬膜囊;②椎管和硬膜囊間的脂肪層消失,系最早出現變化;③神經根被推壓移位;④硬膜囊受壓變形(圖2-2-2)。
圖2-2-2 腰椎間盤中央型脫出(腰4~5)
(四)椎管狹窄(stenosis of spinalcanal) 常見於頸段和腰段。分先天性和獲得性兩類。前者少見,見於軟骨發育不全、粘多糖和椎弓根肥大等疾病。後者是繼發於骨或(和)椎管內四周軟組織肥厚所致的均勻性狹窄。除累及椎管中央部分外,也可累及側隱窩及椎間孔。
椎管狹窄可壓迫脊髓、神經根和椎動脈,引起相應的症状和體征。其CT表現為;①椎體後緣骨贅向椎管內突入;②椎間盤退變膨出和上關節突肥大,為造成腰椎側隱窩狹窄的主要原因。側隱窩前後徑在2mm以下可肯定為狹窄,2~4mm為可疑狹窄;③黃韌帶或後縱韌帶肥厚、骨化。後縱韌帶骨化多見於頸椎,可嚴重壓迫脊髓。④椎體滑脫可引起椎管狹窄,CT可發現椎板峽部裂或引起滑脫的椎間盤和韌帶的退行性變。
(五)脊柱外傷 X線檢查常不能完全顯示脊椎外傷範圍和嚴重程度,而CT則可充分顯示脊椎骨折、骨折類型、骨折片移位程度、椎管變形與狹窄以及椎管內骨碎片或椎管內血腫等。還可對脊髓外傷情況作出判斷。對此,脊髓造影CT價值較大。
骨關節CT與MRI診斷 | 骨關節MRI診斷 |
關於「醫學影像學/骨關節CT診斷」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