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肺結核
A+醫學百科 >> 典型肺結核 |
典型肺結核起病緩漸,病程經過較長,有低熱、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和少量咯血。但多數患者病灶輕微,常無明顯症状,經X線健康檢查始被發現;有些患者以突然咯血才被發現,但在病程中可追溯到輕微的毒性症状。
病因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可累及全身多個臟器,但以肺結核最為常見。排菌病人是社會傳染源。人體感染結核菌後不一定發病,僅於抵抗力低落時方始發病。
臨床表現
全身症状全身性症状表現為午後低熱、乏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盜汗等。當肺部病灶急劇進展播散時,可有高熱,婦女可有月經失調或閉經。
呼吸系統症状一般有乾咳或只有少量粘液痰。伴繼發感染時,痰呈粘液性或膿性。約1/3病人有不同程度咯血。
當炎症波及壁層胸膜時,相應胸壁有刺痛,一般並不劇烈,隨呼吸和咳嗽而加重。慢性重症肺結核時,呼吸功能減損,可出現漸進性呼吸困難,甚至紫紺。並發氣胸或大量胸腔積液時,則有急驟出現的呼吸困難。
診斷方法
結核菌檢查:
痰中找到結核菌是確診肺結核的主要依據。痰菌陽性說明病灶是開放性的。痰菌量較少可用集菌法。培養法更為精確,除能了解結核菌有無生長繁殖能力,並可作藥物敏感試驗和菌型鑒定。
影像學檢查:
胸部X線檢查不但可早期發現肺結核,而且可對病灶部位、範圍、性質、發展情況和治療效果作出判斷,對決定治療方案很有幫助。胸部CT檢查對於發現微小或隱蔽性病變,了解病變範圍及組成,對於診斷是有幫助的。
OT試驗:小於5mm為陰性,5-9mm為弱陽性,10-19mm為陽性反應,20mm以上或局部發生水泡與壞死者為強陽性反應。 PPD試驗:用於臨床診斷,硬結平均直徑≥5mm為陽性反應。
其他檢查:
活動性肺結核的紅細胞沉降率(簡稱血沉)可增快,但對診斷無特異性價值,血沉正常也不能排除活動性肺結核。
治療方法
化療原則。合理化療是指對活動性結核堅持早期、聯用、適量、規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藥物的原則。
化療方法。
「常規」化療與短程化療以往常規使用異煙肼、鏈黴素和對氨水酸鈉12-18個月治療結核病,習慣稱為「常規療法」。
間歇用藥、兩階段用藥。在開始化療的1-3個月內,每天用藥,其後每周3次間歇用藥,每次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劑量可以適當加大。
抗結核藥物常用藥物有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醯胺、鏈黴素、對氨水楊酸鈉等。
化療方案。視病情輕重、痰菌有無和細菌耐藥情況,以及經濟條件、藥源供應等,選擇化療方案。
對症治療。
手術治療:近年來外科手術在肺結核治療上已較少應用。
關於「典型肺結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