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濁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便濁,證名。

小便渾濁不清之證。見《醫學正傳.便濁遺精》。又稱溺濁。有赤白之分,濁而色白者為白濁;濁而有血色赤者為赤濁,實即尿血辨證治療有虛實之辨。實證因痰濕或濕熱下注膀胱所致;虛證中氣下陷陰虛火動、下元虛弱等不同。濕痰流注者,小便白濁,胸滿悶,苔膩,治宜燥濕化痰,用蒼白二陳湯、固元丹、小分清飲等方。濕熱下注者,更見口渴舌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熱利濕,用萆薢分清飲、徙薪飲等方。脾虛氣弱,中氣下陷者,便濁日久不愈,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舌淡,脈虛軟,治宜健脾益氣,用補中益氣湯。陰虛火動者,小便赤濁,煩熱口乾舌紅脈細數,治宜滋陰清火,用知柏八味丸、清心蓮子飲等方。下元虛冷者,面白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脈沉,治宜溫腎固澀,用鹿茸補澀丸、八味地黃湯、秘元煎等方。本證見於乳糜尿磷酸鹽尿尿路感染淋病等。

②指濁病,包括溺濁與精濁。《景岳全書.雜證謨》:「便濁證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辨。」參見濁條。

下消病的證候之一。《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夫痟腎,小便白濁如脂者,此由勞傷於腎,腎氣虛冷故也。」

關於「便濁」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