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
A+醫學百科 >> 夢 |
夢,做夢,夢見。《靈樞.淫邪發夢》:「陽氣盛則夢大火而燔爇。」又:「使人臥不得安而喜夢。」《素問.脈要精微論》:「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
夢(dreaming)是一種主體經驗,是人在睡眠時產生想像的影像、聲音、思考或感覺,通常是非自願的。
做夢與快速動眼睡眠(REM sleep)有關,那是發生在睡眠後期的一種淺睡狀態,其特色為快速的眼球水平運動、腦橋(pons)的刺激、呼吸與心跳速度加快、以及暫時性的肢體麻痹。夢也有可能發生在其他睡眠時期中,不過比較少見。在進入深度睡眠時發生的入睡狀態(Hypnogigia)被認為和作夢有關。
絕大部分的科學家相信所有人類都會作夢,並且在每次睡眠中都會有相同的頻率。因此,如果一個人覺得他們沒有作夢或者一個夜晚中只作了一個夢,這是因為他們關於那些夢的記憶已經消失了。這種「記憶抹除」的情況通常發生在一個人是自然緩和地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經過慢波睡眠期而進入清醒狀態。如果一個人直接從快速動眼睡眠期中被叫醒的話(比如說被鬧鐘叫醒),他們就比較可能會記得那段快速動眼期所作的夢境(不過並非所有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的夢都會被記得,因為每個快速動眼期之間會插入慢波睡眠期,而那會導致前一個夢的記憶消失)。
也有人認為上述有關夢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夢只是人睡眠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夢中的心理活動與人清醒時的心理活動一樣都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夢中離奇的夢境是因人睡眠大腦意識不清時對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產生的錯覺引起的。如,人清醒心動過速時產生的似乎被追趕的心悸感,在夢中變成了被人追趕的離奇恐懼的惡夢,人清醒心動過慢或早博時引起的心懸空、心下沉的心悸感,在夢中變成了人懸空、人下落的離奇恐懼的惡夢。夢中經常能感覺到一些人清醒時不易感覺到的輕微的生理症状,是因人睡眠時來自外界的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相對變小,來自體內的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相對變強引起的。
目錄 |
心理學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夢是有意識看無意識的一扇窗子。弗洛伊德與榮格是夢解析的開山鼻祖。
也有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做夢是大腦在虛擬環境中對如何處置危險情況的預言。尤其是噩夢,人類每年要做300到1000次噩夢。人類正是在噩夢中進行安全訓練。
夢的理論
目前學術界對夢的成因與目的仍無定論,普遍的看法是:夢是腦在作資訊處理與鞏固長期記憶時所釋出的一些神經脈衝(就像打掃時揚起的灰塵或正被處理中的資訊流),被意識腦解讀成光怪陸離的視、聽覺所造成的。
首先是Hobson與 McCarley在1977年提出「活化-合成」理論:腦幹中的橋腦即使在睡眠中也會不斷發出訊號(PGO波),這些訊號刺激、活化了腦的意識部份,使它合成一段有意義的夢。
但後來Solms發現腦幹受傷的病人仍舊有夢,而頂葉(負責軀體感覺與感覺整合的顱頂皮質)受傷的病人則沒有夢。Jie Zhang在2004年提出「連續活化」理論:睡眠的功用之一是把臨時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快速動眼睡眠(REM)階段處理無意識的「程序性記憶」,而非動眼(NREM)階段處理有意識的「陳述性記憶」。在REM階段,腦的無意識部份正在處理程序性記憶,而有意識部份的活動則因感覺被切斷而降至最低,此時自記憶庫流出的資訊脈衝會活化有意識部份而使它藉由聯想編織出一段夢。而當另一脈衝到達時,則又編出另一段夢,夢境乃突然改變。
另外還有認為夢的成因或功能是:(1)經由任意突變、以「達爾文過程」來產生新觀念、新策略;(2)清除腦中的垃圾,夢是對垃圾的最後一瞥;(3)長期記憶的持續激發,睡眠時夢的詭異來自長期記憶的儲存格式,但清醒時的腦則能給它作正確的詮釋;(4)把遙遠但相關的記憶連結起來並強化成一故事體;(5)把外來刺激轉化成夢境以防止被驚醒;(6)自我滿足、降低心理壓力;(7)藉由眼球運動提供氧氣給角膜;(8)……
中國古代理論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中國古代思想家認識到人的一部分夢境是由來自體內外的物理刺激製造的。來自體內的物理刺激,如一個人腹內的食物過量或不足的刺激而引起的夢境。所謂「甚飽則夢與,甚飢則夢取」,或「甚飽則夢行,甚飢則夢臥」。有來自體外的物理刺激,如人在睡眠中「藉帶而寢則夢蛇,飛鳥銜發則夢飛」,「身冷夢水,身熱夢火」,「將陰夢水,將晴夢火」,「蛇之擾我也以帶系,雷之震於耳也似鼓入。」在夢的分類一節中的「感夢」(由感受風雨寒暑引起的夢)和「時夢」(由季節時令變化引起的夢)均屬於由外部物理刺激引起的夢。
生理因素
中國古代思想家認識到做夢也可因生理因素引起。中國古代學者涉及到的生理因素有四:
- 體內陰陽之氣的缺少或過量。前文已述,夢是睡眠中的不安穩狀態。睡不安穩常常會因體內的陰陽之氣缺少或過量造成。中國古代思想家、醫學家認為,在睡眠中由於缺少某種「氣」,而使睡眠處於不安穩狀態,從而出現夢境。《黃帝內經》就認為「是以少氣之厥,令人亡夢……」。中國古代思想家,醫學家也認為在睡眠中陰陽二氣中某些氣過量或全部過量也會使人產生夢境。《黃帝內經》也認為:「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不盛則夢墮。」《黃帝內經》的這一觀點被後代思想家廣泛繼承。如《列子》中就有類似的話:「故陰氣壯,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壯,則夢涉大火而燔:陰陽俱壯,則夢生殺。」清代學者熊伯龍認為婦女在妊娠期間的夢與生男或生女有關:「生男陽氣盛,陽盛則腸熱,故夢剛物;生女陰氣盛,陰盛則腸冷,故夢柔物。」
- 五臟之氣過盛。中國古代思想家,醫學家認為五臟氣過盛也是致夢的一個生理因素,所謂「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心氣感則夢善笑恐畏,牌氣盛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 內臟感通致夢。如二程就認為:「入夢不惟聞見思想,亦有內臟所感者。」他們認為:夢是「內臟所感」或「心所感通」造成的。口渴的人夢見水、飢餓的人夢見食物,都證明內部感覺是可以致夢的。
- 氣血有餘致夢。與上面幾種觀點密切聯繫的是,中國古代還有一種觀點即夢是由於體內血氣有餘而產生的。比如王夫之就認為:「盛而夢,衰而不復夢;或夢或不夢,而動不以時;血氣衰與之俱衰,面積之也非其富有。然則夢者,生於血氣之有餘,而非原於性情之大足者矣。」又說:「形者,血氣之所感也。夢者,血氣之餘靈也。」
- 疾病致夢。中國古代思想家、醫學家普遍認為,生理疾病是人做夢的一個原因。前面提到的王符的「陰病夢寒,陽病夢熱,內病夢亂,外病夢發」,便是。對疾病致夢論述的最典型、最詳細的要算隋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他說:「夫虛勞之人,血衰損,臟腑虛弱,易傷於邪。正邪從外集內,未有定舍,反淫於臟,不得定處,與榮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而不安,喜夢。」
心理因素
從中國古代思想家和醫學家的言論來看,感知、記憶、思慮、情感、性格都會影響夢的產生及夢的內容。但論述較多的是思慮、情感、性格對夢的影響。
- 思慮致夢。中國古代思想家幾乎毫無例外地認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東漢時期的王符就認為:「人有所思,即夢其到;有憂,即夢其事。」又說:「晝夜所思,夜夢其事。」他還曾舉例說:「孔子生於亂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夢之。」列子也認為「晝想」與「夜夢」是密切相關的。明代的熊伯龍亦認為,「至於夢,更屬『思念存想之所致』矣。日有所思,夜則夢之。」同代思想家王廷相也認為:「夢,思也,緣也,感心之跡也。」那就是說夢既可由思慮引起,也可由感知,記憶引起。也即是說,王廷相認為人的整個認知過程都可引起夢境。如前文所述,他把夜間之夢看成是白日「思」的延伸、繼續。所謂「在未寐之前則為思,既寐之後即為夢,是夢即思也,思即夢也」。他又說:「思擾於晝,而夢亦紛擾於夜矣。」
- 情感致夢。東漢王符所說的「性情之夢」,《列子》中所言的「喜夢」、「懼夢」、「噩夢」均屬於情感引起的夢。晉代的張湛亦云:「晝無情念,夜無夢寐。」明代的熊伯龍,在承認思慮致夢的同時,也對情感致夢有十分深刻的認識。他舉例說:「唐玄宗好祈壇,夢玄元皇帝;宋子業耽淫戲,夢女子相罵;謝眺夢中得句,李白夢筆生花,皆憂樂存心之所致也。」
- 性格致夢。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人的性格對夢的內容有很大的影響。所謂「好仁者,多夢松柏桃李,好義者多夢刀兵金鐵,好禮者多夢簋籃籩豆,好智者多夢江湖川澤,好信者多夢山嶽原野」。這段話除了說明夢境必須依賴經驗外,亦可說明夢對人性格的依存性。王廷相認為,具有「驕吝之心」的人,在夢中就會爭強鬥勝;而具有「忮求之心」的人,在夢中亦會追貨逐利。總之不同的性格對夢境中的內容有不同影響。
清醒夢
清醒夢(lucid dream)又稱為清明夢,意思是在夢中可以保持清醒,並且知道自己正在做夢。
關於「夢」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