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基本知識/中藥的產地
醫學電子書 >>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 中藥的產地 |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
|
中藥的來源,除部分人工製品外,主要取材於天然的動、植物和礦物。早在《神農本草經.序錄》中,對於藥物產地選擇就有:「土地所生,真偽陳新」的論述。因此中藥產地是否適宜,對於藥材質量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千金翼方.卷一》中更有「藥出州土」的專論,其中列舉了519種中藥的產地分布。歷代醫藥家十分重視中藥的產地,並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近代以來,人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現了中藥的產地與藥物有效成分含量有密切關係,並在這一方面取得了較多的成果。因此,藥物產地的選擇是保證藥材質量的重要前提。
天然藥材的分布和生產,離不開一定的自然條件。我國疆域遼闊,縱橫萬里,江河湖澤如織,山陵丘壑遍布,平原沃野無邊,海域東南浩瀚。自然地理狀況複雜,水土、氣候、日照、生物分布差別很大,生態環境亦各不相同。因而天然中藥材的生產多有一定的地域性,且產地與其產量、質量有密切關係。古代醫藥家經過長期使用、觀察和比較,觀察到即便是分布較廣的藥材,也由於自然條件的不同,各地所產其質量優劣不一樣,並逐漸形成了「道地藥材」的概念。
道地藥材的形成,與藥材產地、品種、質量等多種因素有關,而臨床療效則是其關鍵因素。如四川的黃連、川芎、附子,江蘇的薄荷、蒼朮,廣東的砂仁,東北的人蔘、細辛、五味子,雲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黃,山東的阿膠等,都是著名的道地藥材,受到人們的稱道。
道地藥材是在長期的生產和用藥實踐中形成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環境條件的變化使上黨人蔘絕滅,人們遂以東北人蔘為貴;川芎在《本經》中原名芎藭,直至宋代始成為道地藥材;三七原產廣西田陽,故稱為廣三七、田三七,而雲南汶山等地所產,後來居上,則稱之為滇三七,成為三七的新道地產區。
長期的臨床醫療實踐證明,重視中藥產地與質量的關係,強調道地藥材開發和應用,對於保證中藥療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中藥材需求的日益增加,再加上很多藥材的生產周期較長,產量有限,因此,單靠強調道地藥材產區擴大生產,已經無法滿足藥材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進行藥材的引種栽培以及藥用動物的馴養,成為解決道地藥材不足的重要途徑。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我國已能對不少名貴和短缺藥材進行異地引種以及藥用動物的馴養,並不斷取得成效。如原依靠進口的西洋參在國內引種成功,天麻原產貴州而今在陝西大面積引種,人工培育牛黃,人工養鹿取茸,人工養麝及活麝取香,人工蟲草菌的培養等等。當然,在藥材的引種或馴養工作中,必須確保該品種原有的性能和療效。
中藥的分類 | 中藥的採集 |
關於「中藥基本知識/中藥的產地」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