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學/周圍神經損傷的檢查及診斷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骨科學》 >> 周圍神經損傷 >> 周圍神經損傷的檢查及診斷
骨科學

骨科學目錄

根據外傷史、臨床症状和檢查,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性質和程度。

(一)臨床檢查

1.傷部檢查 檢查有無傷口,如有傷口,應檢查其範圍和深度、軟組織損傷情況以及有無感染。查明槍彈傷彈片傷的徑路,有無血管傷、骨折脫臼等。如傷口已癒合,觀察瘢痕情況和有無動脈瘤動靜脈瘺形成等。

2.肢體姿勢 觀察肢體有無畸形橈神經傷有腕下垂尺神經傷有爪狀手,即第4、5指的掌指關節過伸,指間關節屈曲;正中神經傷有猿手腓總神經傷有足下垂等。如時間過久,因對抗肌肉失去平衡,可發生關節攣縮等改變。

3.運動功能的檢查 根據肌肉癱瘓情況判斷神經損傷及其程度,用六級法區分肌力。

0級——無肌肉收縮;

1級——肌肉稍有收縮;

2級——不對抗地心引力方向,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

3級——對抗地心引力方向,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但不能加任何阻力;

4級——對抗地心引力方向並加一定阻力,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

5級——正常。

周圍神經損傷引起肌肉軟癱,失去張力,有進行性肌肉萎縮。依神經損傷程度不同,肌力有上述區別,在神經恢復過程中,肌萎縮逐漸消失,如堅持鍛煉可有不斷進步。

4.感覺功能的檢查 檢查痛覺觸覺溫覺、兩點區別覺及其改變範圍,判斷神經損傷程度。一般檢查痛覺及觸覺即可。注意感覺供給區為單一神經或其它神經供給重疊,可與健側皮膚比較。實物感與淺觸覺為精細感覺,痛覺與深觸覺為粗感覺。神經修復後,粗感覺恢復較早較好。

感覺功能障礙亦可用六級法區別其程度:

0級——完全無感覺;

1級——深痛覺存在;

2級——有痛覺及部分觸覺;

3級——痛覺和觸覺完全;

4級——痛、觸覺完全,且有兩點區別覺,惟距離較大;

5級——感覺完全正常。

5.營養改變 神經損傷後,支配區的皮膚發冷無汗、光滑、萎縮坐骨神經傷常發生足底壓瘡,足部凍傷。無汗或少汗區一般符合感覺消失範圍。可作出汗試驗,常用的方法有(1)碘—澱粉試驗:在手指掌側塗2%碘溶液,干後塗抹一層澱粉,然後用燈烤,或飲熱水後適當運動使病人出汗,出汗後變為蘭色。(2)茚三酮(Ninhydrin)指印試驗;將患指或趾在乾淨紙上按一指印(亦可在熱飲發汗後再按)。用鉛筆畫出手指足趾範圍,然後投入1%茚三酮溶液中。如有汗液即可在指印處顯出點狀指紋。用硝酸溶液浸泡固定,可長期保存。因汗中含有多種胺基酸,遇茚三酮後變為紫色。通過多次檢查對比,可觀察神經恢復情況。

6.反射 根據肌肉癱瘓情況,腱反射消失或減退。

7.神經近側斷端有假性神經瘤,常有劇烈疼痛和觸痛,觸痛放散至該神經支配區。

8.神經干叩擊試驗(Tinel征) 當神經損傷後或損傷神經修復後,在損傷平面或神經生長所達到的部位,輕叩神經,即發生該神經分布區放射性麻痛,稱Tinel征陽性。

(二)電生理檢查

通過肌電圖誘發電位檢查,判斷神經損傷範圍、程度、吻合後恢復情況及預後。

32 周圍神經損傷的原因和分類 | 周圍神經損傷的處理 32
關於「骨科學/周圍神經損傷的檢查及診斷」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