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學/周圍神經的解剖生理與病理
醫學電子書 >> 《骨科學》 >> 周圍神經損傷 >> 周圍神經的解剖生理與病理 |
骨科學 |
|
|
(一)周圍神經的解剖生理學
1.大體解剖 共有31對脊神經,系由感覺、運動及交感神經組成的混合神經。脊神經的前、後根匯合出椎間孔後,即接受交感神經支(圖3-144,145)。由神經根分出的後枝供給椎旁肌肉及頭、頸、軀幹後面的皮膚。只有上3個頸神經的後枝大於前枝。頸1、2、3、4神經的前枝構成頸叢。頸5、6、7、8及胸1的前枝構成臂叢。腰1~3神經前枝及腰4神經前枝的一部分構成腰叢。腰4神經前枝的一部分,腰5及骶神經的前枝構成骶神經叢。
圖3-144 脊神經根的構成 | 圖3-145 經過第4胸椎橫切面,表示脊神經後支的分布 |
2.顯微結構 神經細胞由細胞體、樹突及軸突構成。神經細胞儘管形式不同,但只有一個軸突(圖3-146),細胞元結構亦相同(圖3-147)。感覺、運動或交感神經細胞的神經軸突直徑從1μm~20μm不等,長度可達900mm。軸突分為有髓鞘及無髓鞘兩種,運動和感覺神經纖維屬有髓鞘神經,較粗大,其軸突包繞層數不同的髓鞘,髓鞘系由雪旺氏細胞所形成(圖3-148),雪旺氏細胞與髓鞘緊密接觸,包繞軸突的雪旺氏細胞形成雪旺氏細胞鞘,其外面有一層很薄的結締組織,稱為神經內膜。交感神經纖維屬無髓鞘神經,較細小,其神經軸突外面被以很薄的髓質,在有髓鞘神經,雪旺氏細胞只有一個軸突;在無髓鞘神經,一個雪旺氏細胞可包有數個軸突(圖3-149)。
圖3-146 不同形狀的神經元,只有一個軸突箭頭表示衝動傳導方向
圖3-147 神經元的結構
圖3-148 神經纖維的解剖圖——神經細胞與軸突
圖3-149有髓鞘及無髓鞘神經纖維與雪旺氏細胞的關係示意圖
有髓鞘神經纖維上出現不少間斷處,稱為郎飛氏結(node of Ranvier)(圖3-147),此處髓鞘中斷。結間的距離因軸突的大小而不同,有100μm~1mm、1~2mm、2~3mm幾種,神經小枝自結處分出,結間只有一個雪旺氏細胞。
雪旺氏細胞鞘在保護軸突及軸突再生方面起重要作用,雪旺氏細胞形成的髓鞘系以軸突為中心,逐漸旋轉而成,電鏡下顯示的層次為雪旺氏細胞的反折,其間充以漿液物質(圖3-148)。髓鞘中70~80%為脂類,20~30%為蛋白質,電位的傳導是跳躍式的,即跳躍過每一個郎飛氏結。結間為去極化作用。周圍神經是混合神經,所測得的傳導速度為綜合速度,在人體,經皮膚測橈神經的傳導速度為58~72米/秒,腓總神經為47~51米/秒,直徑22μ的為120米/秒,直徑2μ的只有0.4~2.3米/秒。
軸突最外層包繞神經內膜,若干軸突組成一個神經束,有束膜(Perineurium)包繞,若干神經束組成神經干,外包的結締組織膜稱為神經外膜(Epineurium)(圖3-150)。神經內膜、束膜及外膜均有防神經受傷過度牽拉的作用,尤以後二者為重要。
圖3-150 神經乾的組成 | 圖3-151 軸突的退變程序示意圖(瓦氏變性) |
神經的血液供給豐富,血管進入神經外膜後,多縱行吻合後再分枝,然後達束膜,在內膜也有眾多毛細血管網。外膜內有淋巴管。
(二)周圍神經損傷的變性與再生
1.神經的變性——瓦氏變性(Wallerian degeneration)
早在1850年,Waller即發現蛙的舌咽神經和舌下神經損傷後有退行性變,在切斷神經12~15天後髓鞘分解,2年後Waller作進一步研究,發現3~4月後神經又長入舌內,認為是神經細胞維持神經纖維的活力。
髓鞘分解不是由近端而及於遠端,而是先在雪旺氏細胞的臨界面開始,然後在郎飛氏結附近分解退變,整個髓鞘被吸收(圖3-151)。剩下的雪旺氏細胞管,稱為Bungner氏帶(Bungner's band)。
1913年Caial仔細研究了軸突的退變與再生,損傷神經近側段的退行性變到郎飛氏結前(或不超過一個郎飛氏結)即停止。
神經損傷後,相應的神經細胞也有變化。1892年Nissl報導,軸突斷後神經細胞出現染色質溶解現象,最近研究證實了這一看法,而且顯示整個神經細胞腫脹。
軸突和髓鞘的分解吸收以及雪旺氏細胞增生等現象,稱為瓦氏變性(Walleriandegenration)。這一退變過程,在神經斷裂後即開始,一般在神經傷後8周左右完成。
2.神經的再生 一般認為神經細胞損傷後不能再生,而周圍神經纖維可以再生。
神經損傷後24小時,在電鏡下可見纖維的神經軸芽,而傷後7~10天才開始向遠側生長。有的作者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對端吻合術後1周,距吻合口2mm處可見軸芽。如未修復神經,則在近側形成神經瘤,遠側段的近端也因雪旺氏細胞的增生而膨大,稱為雪旺氏細胞瘤。
損傷的神經修復後,再生的軸突進入遠側的鞘膜管內,並以每日~2mm的速度向遠側生長,當再生軸突與終末器官相連後即發揮功能。終末器官及運動終板可以再生。
軸突生長的旺盛期一般認為在修復術後4~6周,1~6周內,電鏡下可看到再生軸突為神經束膜包被成為神經小束,在光鏡下到術後8~12周才能看到。由於再生軸突不能全部長入遠側段,所以感覺和運動功能的恢復達不到傷前水平。
雪旺氏細胞在神經修復術中起重要作用。損傷遠側段雪旺氏細胞分裂增殖形成索帶,對再生軸突起引導作用,並可誘導生長錐的遷移方向。它還能分泌神經生長因子(NGF)、神經元營養因子(NTFS)、促神經軸突生長因子(NPFS)、基膜索(Laminin)和纖維連結素等20多種多肽類活性物質,誘導刺激和調控軸突的再生和髓鞘的形成。
周圍神經損傷 | 周圍神經損傷的原因和分類 |
關於「骨科學/周圍神經的解剖生理與病理」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