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堡病毒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馬爾堡病毒
馬爾堡病毒,放大約~10萬倍
馬爾堡病毒,放大約~10萬倍
病毒分類
組: Group V(-)ssRNA
目: 單股反鏈病毒目 Mononegavirales
科: 絲狀病毒科 Filoviridae
屬: 馬爾堡病毒屬 Marburgvirus
種: 維多利亞湖馬爾堡病 Lake Victoria marburgvirus

馬爾堡病毒(Marburg virus),亦譯作馬爾馬堡病毒,是馬爾堡出血熱的致病源。馬爾堡病毒和伊波拉病毒有關,亦是同樣源自非洲烏干達及肯亞一帶,為人類和其他靈長類的共通疾病。病毒是由動物傳染給人類,但病毒終極來源不明。

馬爾堡病毒可以透過體液,包括血液排泄物唾液及嘔吐物傳播。對於這種具高度傳染能力,而同時致命的疾病,目前沒有任何疫苗或醫治的方法。病患者病狀發高燒腹瀉嘔吐,身體各孔穴嚴重出血。通常病發後一周死亡。病發死亡率為25%至100%。

2004年10月起,馬爾堡病毒在非洲安哥拉爆發,至2005年7月才平息,超過300人病發身亡。據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數字[1],2005年內,病症個案以每天3%速度增加。這次爆發的發病死亡率維持高達99%,首五個月更高達100%。

目錄

馬爾堡病毒

馬爾堡病毒結構為典型的絲狀病毒,形似絲線,直徑通常一樣,但長度介於800至14,000奈米(nm),通常感染力最強時長度約為790 nm。病毒物質由七種已知蛋白質組成。馬爾堡病毒結構與依波拉幾乎一樣,但兩者的抗原反應不一。換言之,兩者在引致感染者體內產生的抗體不同。馬爾堡病毒是第一種被發現的絲狀病毒。

感染

馬爾堡出血熱初期的病徵與其他傳染病瘧疾傷寒相似,因此有時斷症因難,特別是零星出現時。

馬爾堡的潛服期為3至9天。發病特徵是突然出現的發燒頭痛肌肉痛。一星期內,皮膚出現紅疹,然後有嘔吐、胸及腹痛,及腹瀉。之後病者可能出現黃疸神志不清肝衰竭,嚴重出血。患者復原過程十分漫長,並且經常出現陰囊收縮、複發肝炎、脊隨炎、眼睛、腮腺(又稱耳下腺)感染等等後遺症。不同地區的醫療設備及支援對生還率影響很大,部分已開發國家出現時死亡率只有25%,但在發展中國家死亡率卻可以高達100%。[2][3]

一般相信病毒是透過與染病的人畜緊密接觸,通過體液傳播。日常接觸相信不會傳染。病患者危急時,體內的病毒傳染力最強。部分非洲地區的殮葬風俗應該是導致疾病傳播的原因之一。

不少研究機構正嘗試研製對抗馬爾堡藥物及疫苗。2004年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發現豚鼠注入不活躍的病毒後不會被感染。

早期爆發

馬爾堡出血熱最先有記載的爆發是在1967年的德國馬爾堡,31人獲病,病症亦因此而以該地命名,之後在法蘭克福及貝爾格勒亦有病例。31人中,25 是直接感染,當中七人死亡。直接染病的人多是因為接觸當地實驗室內染有馬爾堡病的猴子而致病。另外六人是二次感染,當中包括兩名醫生,一名護士,一名解剖助理,及一名獸醫的妻子。他們都是與直接感染的病人,有緊密接觸。兩名醫生是在抽血時不慎接觸病者血液染病。這次爆發的來源經調查後,發現是來自非洲烏干達一種品種為 Cercopithecus aethiops 的猴子。德國的一家公司進口了該批染有病毒的猴子,原意是用來研製小兒麻痹症的疫苗。

1975年,一名從辛巴威回到南非的人,感染了另外三名南非人。但該次小規模爆發只引致了一人死亡。之後1980年及1987年在肯亞亦有發現馬爾堡出血病,但亦沒有大規模爆發。之後最大的爆發發生在1998年至2000年的剛果民主共和國。149宗個案中123人死亡。

2004年-2005年 安哥拉爆發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5年初調查安哥拉出現的出血性熱病。該病共導致 312人死亡。(至2005年4月13日,安哥拉十八個省中七個發現了病例,231名患者中210人死亡。)

部分與安哥拉有直航飛機的國家如葡萄牙已對來自安哥拉的旅客進行檢查。安哥拉全國只有約1,200名醫生,部分省份甚至只有兩名醫生;現已向國際尋求援助。疫病地區的醫院缺乏水、電供應,而且之前的內戰使安哥拉的道路等基建受破壞,部分地區更滿布地雷。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參考來源

關於「馬堡病毒」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