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淋巴結切除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頦下淋巴結群、頜下淋巴結群和頸淋巴結群等幾組。 

1.頦下淋巴結群 在下頜舌骨肌淺面,收集下唇中部和口底部淋巴液,注入頜下及頸深淋巴結。 

2.頜下淋巴結群 約有3~5個,位於頜下腺淺部,收集面部、鼻、上唇、頰、下唇外側部和舌前部淋巴,注入頸深淋巴結。 

3.頸淋巴結群 又分頸淺淋巴結群和頸深淋巴結群兩組: 

⑴頸淺淋巴結群主要沿頸外靜脈胸鎖乳突肌的後緣及其淺面排列,收集來自耳下部及腮腺部淋巴,注入頸深淋巴結。 

⑵頸深淋巴結群在頸內靜脈周圍,是頭、頸部淋巴管匯合處,其最高者位於咽旁。在口腔器官(如舌後和鼻咽部)發生癌腫或炎症時,頸總動脈分叉平面(即頸內靜脈和面總靜脈所形成的分叉處)的淋巴結最早被侵犯;胃和食管下段癌腫,則常轉移至左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角鄰近的淋巴結。頸深淋巴結最後流入頸淋巴干,左側極大多數直接流入胸導管,而右側與鎖骨下及支氣管縱隔淋巴干匯合成右淋巴導管,或直接流入右側頸內靜脈。  

目錄

[適應證]

1.性質不明的淋巴結腫大,或可疑的淋巴結轉移,需作病理組織學檢查以明確診斷者。 2.孤立的淋巴結結核,病情穩定,無其他活動性結核病灶,長期抗結核治療無效,與周圍無粘連,無急性感染與破潰者。  

術前準備

1.採取淋巴結作病理檢查者,應詳細全面體格檢查及必要的特殊檢查;疑為轉移癌者,應尋找原發病灶。預先作好切口標記。 2.對淋巴結結核,術前應先用抗結核藥物1周。  

麻醉

局麻。  

[手術步驟]

前斜角肌淋巴結切除術為例。 1.體位 仰臥位。上半身稍高,背部墊枕,頸部過伸,頭上仰並轉向健側。 2.切口 根據病變部位選擇。原則上切口方嚮應與皮紋神經大血管走行相一致,以減少損傷及瘢痕攣縮。 前斜角肌旁淋巴結切除時,採用鎖骨上切口。在鎖骨上一橫指,以胸鎖乳突肌外緣為中點,作一長3~4cm的橫切口。 3.切除淋巴結 切斷頸闊肌,向中線拉開(或部分切斷)胸鎖乳突肌,辨認肩胛舌骨肌。於鎖骨上三角內將頸橫動、靜脈分支結紮,鈍性分離位於斜角肌臂叢神經前面的淋巴結,結紮、切斷出入淋巴結的小血管後,將淋巴結切除。  

[術後處理]

1.注意防止出血感染。 2.淋巴結結核切除術後,應繼續用抗結核藥物治療。 3.病理檢查確診後,應根據病情及時作進一步治療(如根治性手術等)。  

[注意事項]

1.頸內靜脈損傷或結紮線鬆脫 頸內靜脈管壁菲薄,分離應細緻,以免損傷而致嚴重出血。如靜脈壁剝破,應立即將破口之兩端壓迫,並作修補縫合。 頸內靜脈上、下斷端的結紮線脫落,除可導致嚴重出血外,還可能引起空氣栓塞。因此,頸內靜脈斷端,經絲線結紮後,應再用絲線縫扎兩道,以免結紮線脫落。 

2.轉移性淋巴結與頸動脈粘連 如轉移性頸淋巴結與頸外動脈粘連,必要時可將頸外動脈結紮切斷,與頸淋巴結一併切除。由於結紮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後,可能導致偏癱,因此要十分慎重,一般不予結紮。有時可沿動脈管壁將粘連的淋巴結輕輕剝離切除。剝離時必須不使頸動脈剝破,但往往不能達到根治。 

3.損傷舌神經迷走神經舌下神經膈神經或臂叢 分離、結紮、切斷頸內靜脈時,注意不要將頸內靜脈後面的迷走神經與頸內靜脈一起被結紮、切斷。 於二腹肌後腹下方有舌下神經橫越,手術時不能將其誤認為二腹肌肌腱被切斷,以免引起同側舌肌萎縮運動障礙。 清理頜下三角區時,在頜下腺附近可見舌神經,切斷頜下腺管時,須與舌神經區別。在清理頸後三角區時,應於椎前筋膜前進行,並不宜過深,以免損傷臂叢及膈神經。 

4.皮瓣感染壞死 根治性頸淋巴結切除術後,如出現皮瓣感染壞死,可影響傷口癒合。壞死最易發生於皮瓣之尖端處。若剝離皮瓣時保留部分皮下脂肪,於手術過程中,經常用鹽水紗布保護皮瓣,則可減少損傷。壞死的皮瓣經妥善處理後,傷口多能逐漸癒合。如壞死面積較大,感染深入,有可能引起大出血,應特別注意。 

5.淋巴液外漏 在切除鎖骨上三角區組織時不宜過低,以防損傷胸導管,因左側胸導管位置較右側淋巴導管高,損傷機會較右側多。如胸導管誤傷,可產生淋巴液外漏,術後傷口有大量淘米水樣滲出液漏出,應及時加壓包紮,應用抗生素和注意補液,數日內可封閉癒合。若滲出持續不停時,應重行手術尋找結紮。 6.出血 原發性出血多因手術時血管未紮緊或結紮線脫落引起,應重新結紮,術後應預防感染,以免並發繼發性出血。 

7.縱隔氣腫氣胸 於切除鎖骨上三角區淋巴組織時,分離位置不宜過低,以免誤傷胸膜,並發氣胸或縱隔氣腫。應及時與外科會診處理。

關於「頸部淋巴結切除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