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保健/老年人的神經系統老化與心理、行為變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家庭醫學百科·預防保健篇》 >> 中老年保健 >> 中老年人的心理和行為變化 >> 老年人的神經系統老化與心理、行為變化
家庭醫學百科·預防保健篇

家庭醫學百科·預防保健篇目錄

老年人的神經系統老化 老年人中樞神經系統的老化,主要表現為腦組織重量減輕和腦細胞總數的減少。人進入老年後,腦組織逐漸出現萎縮,致重量減輕,腦容積縮小,腦血流量減少。據報導人腦的重量由成熟期高峰至老年高齡約減少6%~11%,腦細胞總數約減少10%~17%,大腦皮層區的腦細胞數減少甚至可達45%,小腦約減少25%,每分鐘每100克腦組織的血流量由79毫升下降至46毫升,耗氧率由3.7毫升減至2.7毫升。由此,老年人可出現一系列腦功能、心理和智能等方面的相關變化。

老年人顱神經和外周神經的老化,使神經介質循神經傳導速度減低,而血管內膜增生導致管腔狹窄和血供不足,亦可引起神經系統變性和功能下降。故隨著老年人增齡,聽覺視覺觸覺和位置覺等敏感性降低,向中樞神經傳導以及從中樞反饋的信息量均有減少,傳導速度變慢,反射遲鈍。因此,老年人只能勝任節奏較慢和活動量輕的工作。

不過,人類的神經系統有較高的反應性和良好的適應能力。減少了的神經細胞常可由剩餘的神經細胞調動其潛力,補償其功能。許多老年人的智能並不與增齡呈同步下降,可繼續承擔較大的負荷,維持較高水平的智力活動。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能看到許多老年人鶴髮童顏,仍然頭腦清晰,談吐有序,思維活躍、反應敏捷,這些均表示老年人的神經功能獲得良好適應,呈現代償充分的現象。

神經系統老化引起的老年人心理、行為變化 表現於下述各方面:

記憶和學習 老年人一般先出現程度不同的「近記憶」衰退,對「遠記憶」常保持較久,這是多數老年人生理性神經系統老化的現象,不足為怪。隨著年齡繼續增大,腦萎縮進一步加重,才出現「遠記憶」逐漸減退。

「近記憶」衰退即對瞬時記憶短時記憶衰退。平時常見到一些老年人,如把老光眼鏡架在額前而還在到處尋找自己的眼鏡;或把剛放在桌子上的一串鑰匙一轉身就忘了;昨天做過什麼事,甚至剛才說過什麼話,也可以忘得一乾二淨。這些現象都是「近記憶」減退的結果。反之,對很久以前的事,特別對留下深刻印象或饒有興趣的事,還可以記得很清楚,歷歷在目,如數家珍。過去已數十年的事,如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情況下參軍和入黨,都還記得一清二楚。此外,對不熟悉、需「強記」的內容,如電話號、郵政編碼和門牌樓層等不容易記住,但與生活有關或有邏輯聯繫的事情則記憶較好。

同記憶有密切關係的學習,一部分老年人也會出現學習困難。如果學習內容循序漸進,速度適中或較慢,老年人的學習成績會好些;如果節奏緊張,進度很快,學習成績就差些,甚至無法適應或不能繼續學習。如果學習的內容和事例與老年人的生活經驗相關,則較易理解和記住,學習成績同年輕人比毫無遜色;若學習內容對老人來說較新穎或陌生,會使老年人不易適應,感覺奇特而茫然,學習成績比年輕人就差得多。如果新觀點、新思維與老年人過去的看法有矛盾,甚至完全對立,老年人則很難接受。因此,一般老年人對新鮮事物認識和理解較慢。

上述這些現象尚不影響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由於老年人的知識經驗豐富,邏輯思維保持良好,在需要記憶某些事情時,應注意工作方法,揚長避短,儘可能將所要記憶的材料納入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中,積極思維,加深理解,反覆學習,多實踐,多應用。如果工作仍較多,容易遺漏或搞亂,可隨身備一記事本,將所要辦的事順序記錄,常能給老年人帶來方便,彌補因近記憶較差的不足,平時則勤於用腦,注意營養,保持身心愉快,適度腦力和體力鍛煉,持之以恆,這也是保持記憶能力和延緩記憶力衰退的綜合措施。

感覺和知覺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瞳孔變小,眼角膜和晶體透明度降低(若感模糊不清則有患白內障的可能),外界光度能到達老年人眼內的網膜大為減少。通常60歲的老人,其視覺感光度只有20歲青年人的1/3,常使老年人感光度不夠。走路時光線要明亮些,閱讀時燈光要稍強些。特別在清晨和傍晚,在陰暗處或樓梯口,老年人常感到光度不足。

聽力下降在老年人更為普遍。據報導65至74歲老人中13%有聽覺遲鈍,75歲以上的26%有聽覺缺陷。高頻音衰退的程度比低頻音出現得早而且明顯。80歲時日常交談,語言理解比青壯年下降25%或更甚。講話快,內容新,言句複雜,周圍有其他干擾聲音(如別人在談話或無線電在廣播等),老年人的聽力障礙表現得尤為突出。

其他如味覺嗅覺和觸覺等在老年人中都有程度不同的減退。

老年人應對這些改變有正確認識並正確對待。有的老年人覺得自己耳聾眼花,食之無味等,為之訴苦不迭。其實都是老年人知覺和感覺下降的直接結果。日久會使老年人與周圍環境的交流出現困難,會有對周圍發生的事物產生與已無關的感覺。有的人感到孤獨和淡漠,有的人出現多疑和易怒,導致不良的心理反應。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調適這些不良的心理障礙。老年人雖然感覺不靈敏,但長期的工作經驗和技術造詣可以幫助人們深刻思考和精細地分析事物本質。老年人的知識更新和對新生事物提高認識同樣應取積極態度,這也是克服心理障礙的重要手段。

反應和動作 老年人對周圍事物的變化反應稍慢一些,動作遲緩一點都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當老年人面前出現一位久別的老友或是陌生人時,常需審視良久,才能反應過來。

且常難於適應節律緊湊和速度迅捷的工作。如果情況許可有較充裕的時間可供思考和操作,老年人較青壯年做得也許慢一步,但往往更精細、更正確,出現的錯誤較少,如果需要快速決斷和即時反應時,老年人就會無法應付,做得既慢又易出現差錯。城市中老年人容易受交通事故損害,與老人無法瞬間作出迴避危險和保護自己的正確反應有關。而日常生活中有充裕時間而不需忽忙完成的事,如閱讀、寫作、下棋、作畫、養鳥和護花等,老年人都可以做得很好。根據各人的健康狀況,從事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和工作,藉以怡養身心。完全沒有必要悲觀消極、自尋煩惱。

思維和智力 評價一個人的思維和智力是十分複雜的專門學問。對老年人來說,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各人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的老年人對概念、邏輯推理和分析判斷的能力即使已屆高齡,仍能始終保持較高的水平,而另一些人隨著增齡,思維能力和智力則逐步衰退。這種存在於同是老人之間的差別,顯然同全身衰老和健康狀態的好壞有關,但是同時也同生活方式、工作態度和文化素養等因素有很大關係。勤奮好學、關心周圍環境的改變,研究新鮮事物的規律,主動思考,努力實踐,適應已經變化的客觀狀況,常能使人保持良好的智力狀態。高齡老人的體力活動受到限制,但「健康」老人的腦力活動,仍可與青壯年人媲美而並不遜色。

這樣的例子在古代和現代,國內和國外都是屢見不鮮的。如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於82歲寫完小說「我不能沉默」,義大利雕塑泰斗米開朗基羅於88歲設計聖瑪麗教堂,德國詩人哥德81歲完成長詩「浮士德」,美國黑人作家杜波依斯93歲完成了長篇小說「黑色的火焰」三部曲。我國唐代名醫孫思邈百歲後完成其第二部中醫巨著「千金翼方」,成為中醫藥寶庫中的珍品。近代文學巨匠巴金80多歲仍勤奮創作,90歲以後仍為「現代文學博物館」出謀劃策;著名兒童作品作家冰心女士已94歲還時時不忘創作;人民音樂家賀綠汀也在80多歲時到邊疆採風,90歲後仍為普及音樂教育出力;至於105歲壽星朱屺瞻老畫家還在作畫,聞名世界。在各條戰線上的許多老年人迄今仍在精力旺盛地指導科研和生產經營等活動,為我國的繁榮昌盛繼續作出貢獻。

個性特徵 一個人心理個性的特徵,從幼年生長發育開始並在特定的環境影響下逐漸地形成。老年人的個性特徵通常是青壯年時期原有性格的延續、加強、發展和變化,都是經歷常年累月的生活、學習、與人交往和適應環境,慢慢積累而形成之特定的氣質,性格特徵往往比較穩定。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意謂老年人已經形成的個性是不會輕易出現巨大變化的,例如自信、神經敏感或情緒安定與否、能否與人相處或善於交際等個性,都是比較穩定的;而迅速反應、精力充沛、自我控制能力等則因年齡的增長而有所下降。這些變化到了75~80歲的老人就顯現出來了,但各人之間、不同性別之間是各不相同的。各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經濟狀況和健康水平都會影響老年人的個性發展。

老年人總是小心謹慎,個性保守和固執。但心理學家卻證明,這些個性特徵只是相對而言,是有條件的。老年人在強烈的激勵機制鼓動下,也能敢冒風險,深思熟慮並不就是固執刻板。個性「難移」並不是不能改變,老年人只要加強自身品性修養,某些因年齡增長而帶來個性弱點,經過努力也是可以克服和改善的。

老年人的行為改變 老年人的性格與青壯年時代的個性有十分密切的關係,腦組織退化變性尚在輕度階段,常不出現行為偏異。隨著年齡繼續增長,腦組織進一步衰老,腦功能障礙進一步加重,其性格和行為就出現異常變化。例如處事認真的人,可以變得生硬固執,甚至急躁怪辟;好清高高雅的人,可發展成不理睬別人,獨善其身。有的老人可變得與既往截然不同,如若兩人。例如和藹可親和性格隨和的,可變得嫌惡別人,甚至任性粗野;作風正派和意志堅定的,也可變得輕浮庸俗。對這些老年人的性格和行為改變,周圍的人應予以體諒和同情。但作為老人本身亦應有點自知之明,加強自身控制力,避免性格上原來較隱蔽的弱點,向極端方向發展而暴露無遺。至於腦功能進一步惡化,或進入「早老性痴呆」時,出現表情冷漠、智力下降、搞不清時間和地點(定向障礙)、不能進行數字計算等應該去找專科醫師諮詢和指導。

32 中老年人的心理特徵 | 中老年人的心理衛生和保健 32
關於「預防保健/老年人的神經系統老化與心理、行為變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