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家正眼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診家正眼》脈學著作。二卷。明.李中梓撰於1642年。原刻本已散佚,1667年,李氏門人尤乘將此書與《病機沙篆》、《本草通玄》合刊為《士材三書》,後世或單行鐫版,但內容已經尤氏增補。卷一以《內經》、《難經》理論為主論述脈學基本理論及其臨床應用,文中還徵引王叔和李東垣朱震亨滑壽、戴共父、李時珍等諸家脈診學說,予以分析闡論,作者本人則另加註按,頗有發揮;此外,還擇要地敘述瞭望、聞、問三診;卷二考核各家脈學理論,用四言歌訣的形式分述28種脈象;並對高陽生《脈訣》進行了辨誤和評述,末附脈法總論以為結語。本書曾多次刊印,現有多種清刻本。196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作了刪節,重於出版。

Bk77o.jpg

診家正眼》 ,脈學著作。二卷。明.李中梓撰於1642年。原刻本已散佚,1667年,李氏門人尤乘將此書與《病機沙篆》、《本草通玄》合刊為《士材三書》,後世或單行鐫版,但內容已經尤氏增補。卷一以《內經》、《難經》理論為主論述脈學基本理論及其臨床應用,文中還徵引王叔和李東垣朱震亨滑壽、戴共父、李時珍等諸家脈診學說,予以分析闡論,作者本人則另加註按,頗有發揮;此外,還擇要地敘述瞭望、聞、問三診;卷二考核各家脈學理論,用四言歌訣的形式分述28種脈象;並對高陽生《脈訣》進行了辨誤和評述,末附脈法總論以為結語。本書曾多次刊印,現有多種清刻本。196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作了刪節,重於出版。

上卷共47篇,其中第1~10篇主論脈診概念,闡述切脈部位、時間、方法以及寸口三部脈分屬臟腑的機理。第11~15篇闡述脈分四時、六氣、四方,示人診脈要因時、因地制宜。16~22篇敘述了四時臟之平脈、病脈、死脈、真臟脈、怪脈及其區別,但總以脈有胃氣,貴在有神最為關鍵。第23~25篇敘述了神門脈,反關脈沖陽胃脈、太溪腎脈、太沖肝脈的臨床應用。第26~28篇闡述了診脈應注意結合患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型、稟賦、動靜等差異參酌之。第29篇重點論述以寸關尺三部脈及浮中沉三候察脈之有根與否。第30篇主論婦女妊娠脈、月事脈。第31篇闡述不同年齡小兒指紋、額前眉端髮際寸口脈的各種診法。第32篇論述了傷寒頭痛中風咳嗽喘急水腫、虛勞……等31證的宜忌之脈。第33篇敘述了雀啄、屋漏、彈石、解索、蝦游、魚翔、釜沸等7種怪脈的形態及主病。34篇闡述了脈見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的臨床應用。第35~42篇闡述瞭望、聞、問診與脈診的密切關係。第43篇論述了切脈之道,貴於精誠,不宜輕言談笑,亂說是非,方能察脈之微而不失病情。第44~46篇闡述了危重證的脈診。第47篇主要論述了奇經八脈病變與脈診的關係。下卷共29篇。其中第1~28篇重點論述了浮、沉、遲、數等28部脈的形態及主病。第29篇闡述了脈象雖多但總以表裡陰陽虛實為綱概括之。此書以《內經》、《難經》為依據,每卷首論先聖之源,分論後賢之本,援引王叔和、李東垣、李時珍等諸家論說,余附李氏之見,集多年臨床經驗,注釋發揮,闡述自己的見解。其論注重天人合一,因地、因人診脈;平脈、病脈,貴在有神,危重病時尤重診察先後天根本之有無,其所述諸病宜忌之脈確有臨床參考價值。

下卷所論28部脈均以四言歌訣形式,先列體象、主病、兼病,再詳加按語,提出新見,所述由淺入深,由常達變,精當中肯,切於實用。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號念莪,明末華亭(今江蘇松江)人。為明末一大醫家,—生對中醫理論研究十分重視,兼取眾家之長。其論述醫理,頗能深入淺出。所著諸書,多能通俗易懂,在中醫學的普及方面作出較大貢獻。著有《內經知要》、《醫宗必讀》、《本草通玄》、《傷寒括要》、《刪補頤生微論》、《診家正眼》、《病機沙篆》等。

李氏雖對脈學造詣至深,然又不偏執一端,十分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古之神聖,未嘗不以望、聞、問、切四者互相參考,審察病情」。其對當時社會上憑脈測病之弊端,引先賢之訓批評道「妄言作名,為粗所窮,何病能中」,並由此而設專篇「必先問明然後診脈」,示後人以注意,由此可見李氏實事求是治學精神之一斑。

參看

關於「診家正眼」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