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體位
A+醫學百科 >> 被動體位 |
患者因病傷部位不同,常自己採用一種舒適體位。有經驗者常以體位的姿勢來判斷疾病,從而採用正確救治方法。被動體位指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來調整或變換肢體的位置,處於一種固定而不適的狀態。
目錄 |
被動體位的原因
被動體位的診斷
指患者已經不能自主的調整或變換肢體的位置
被動體位的鑒別診斷
被動體位的鑒別診斷:
1.自動體位
指身體活動自如,不受任何限制,見於正常人或者某些輕病或疾病早期。
2.強迫體位
(1)強迫坐位:也稱端坐呼吸,這種體位易於呼吸,且由於下肢位置低於心臟,使血液迴流心臟減少,減輕心臟負擔,多見於嚴重心衰病人以及肺功能不全的病人。
(2)強迫俯臥位:這種體位可以減輕腰背部肌肉的緊張程度,常見於脊柱炎,脊柱外傷等病人。
(3)強迫側臥位:見於患一側胸膜炎和一側大量胸腔積液的病人,因為這樣能減輕痛苦,並可使健側的呼吸肌及肺部代償性地呼吸以減輕呼吸困難。
(4)強迫仰臥位:病人仰臥,雙腿蜷曲,這樣能減輕腹肌緊張度,減輕疼痛,見於某些因腹部疾患如腹膜炎造成的疼痛。
(5)強迫停立位:多出現於步行時突然立刻站立,並手捂心前區,稍後繼續前行。大多數是因為心絞痛發作而致,再嚴重甚至昏倒或猝死,如你也有類似發作,需即時去醫院檢查,並隨身攜帶必備藥物以備急需時用。
(6)強迫蹲位:患者在活動中,由於感到心悸或呼吸困難,而採取蹲踞位或膝胸位來緩解症状,常見於發紺型先天心臟病。
(7)輾轉體位:表現為患者在床上輾轉反側,不停地變換體位。
指患者已經不能自主的調整或變換肢體的位置
被動體位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應採取以下措施:
1、按摩,可促進血液淋巴迴流,防止或減輕浮腫,對患肢也是一種感覺刺激,有利於恢復。按摩應輕柔、緩慢、有節律地進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強制性手法;對肌張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用安撫性質的推摩,使其放鬆,而對肌張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則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經點穴以增療效。
2、被動運動。病人昏迷或其它原因(如全癱、嚴重合併症)在數日後仍不能開始主動活動者,應做患肢關節的被動運動,每日兩次以上,直至主動運動恢復。活動順序由大關節到小關節,循序漸進,緩慢進行,幅度從小至大以牽伸攣縮的肌肉、肌腱和關節周圍組織,要多做與縮傾向相反的活動,特別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後,踝背及指關節的伸展活動,但切記粗暴,因癱瘓早期關節周圍肌肉鬆弛,暴力易致軟組織損傷,特別是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另外,被動運動可與按摩交替或配合進行,並鼓勵患者適當地用健肢作被動運動。
參看
關於「被動體位」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