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症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血汗症極其罕見,伴發於出血疾病,如鼠疫血友病月經異常或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為血液或血液色素混在汗液內由汗液排出形成特殊的汗液,皮膚出血性斑的形成與汗腺活動無關。血汗症的發好部位為眼瞼、額部、胸部生殖器等處。本病的治療要點主要是防治原發病。  

醫學記載

血汗症自有醫學文獻記載以來,全球不足80例,大多為西方人,其中兒童病例不足20人。國內報導極少,2004年在《中華血液學雜誌》曾有1例記載。中國古代曾有「汗血寶馬」的神奇傳說,但血汗症的有關病史資料極少。

色汗是大汗腺功能失調造成的有色汗液,小汗腺有時也產生色汗。原因可以是由於大汗腺分泌大量的色素脂褐質引起的,但也有其他原因,當最初無色的汗液到達皮膚表面後成為有色時,有人稱為假色汗。 小汗腺分泌汗液,在細菌特別是棒狀桿菌作用下產生有色物質。 色汗的部位常局限於面部及腋窩,其他部位如眼周、上下眼瞼、眉上部、額部、腹股溝、鼻周、頸、胸、腹、陰部及四肢等處也可見到;顏色可為黃色、藍色、青色、紫色、棕色及黑色等,以黃色為多見,紅色很少。

紅汗,血汗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現代醫學認為,血汗症是指血液或血液色素混在汗液內而隨著汗液排出,顏色淡紅或鮮紅,可見於多種血液病或感染性疾病,常伴有其他部位組織,並包括皮膚黏膜出血傾向。還有服用一種祛痰碘化鉀後,有時皮膚會出現紅斑反應,或汗液出現紅色。但是在一般紅汗、血汗病例中,不少病人相關的實驗室檢查都未發現異常,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中醫

血汗,證名。汗出色淡紅如血。見《奇效良方.諸血門》。又名紅汗汗血肌衄。多由火熱熾盛,迫血外溢所致。《血證論.汗血》:「則知陽乘陰而外泄者,發為皮膚血汗矣。」《雜病源流犀燭.諸汗源流》:「有血汗者,汗出污衣,甚如蘇木水湔染,即《內經》之蔑症,則由膽經受熱,血遂妄行,又與手少陰氣並,故成此症。」《惠直堂經驗方》卷四:「血汗,出汗紅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脈溢。乃虛弱極有火之症也。」火熱熾盛者,治宜清熱瀉火。辨別心火肝火胃火、肺熱、膽熱之不同,選用涼血地黃湯、當歸蘆薈丸竹葉石膏湯人蔘清肺湯、定命散等方。如因氣虛血少者,用當歸補血湯加味。產後血汗,宜蝟皮散。大喜傷心,血隨氣行者,用黃芪建中湯兼用小麥麥門冬,煎湯調下妙香散。參見紅汗汗血肌衄條。

關於「血汗症」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