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高碘甲狀腺腫的發病機理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營養學》 >> 碘缺乏病與碘過多病 >> 高碘甲狀腺腫的發病機理
臨床營養學

臨床營養學目錄

高碘甲狀腺腫的發病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說法很多,但多數學者認為與碘阻斷效應(又稱Wolff-Chaikoff effect)密切相關。無論是正常人或各種甲狀腺疾病患者,給予較大量的碘化鉀或有機碘時,可以防止碘離子進入甲狀腺組織,這種現象稱為碘阻斷。碘阻斷是如何產生的?它影響甲狀腺激素合成過程中哪一環節?目前多數人認為是碘抑制了甲狀腺內過氧化酶的活性,從而影響到甲狀腺激素合成過程中原子碘、酪氨酸的活性及其有機化過程。對過氧化酶的作用方式,有人假說有助於我們了解高碘引起高碘甲腫的發病機理。他們認為甲狀腺內過氧化酶蛋白質的游離部分有2個活性基的酶,這個酶在H2O2作用下失去兩個電子而變為複合物I。複合物I的一個活性基與I-(碘離子)結合併將I-氧化為I0(碘原子)。這個帶有I0的複合物稱為複合物II。複合物II的另一個活性基再與蛋白質分子上的酪氨酸結合使酪氨酸活化,然後I0與活化的酪氨酸再結合即形成MIT。並重新釋出遊離的過氧化酶。這就是碘的活化、酪氨酸活化與碘化的有機化過程。

當機體食用碘過多時,過氧化酶形成複合物II後,碘過多地佔據了過氧化酶原來用於催化酪氨的活性基,因而使更我的I-氧化I0,但此時缺乏活性的酪氨酸與之結全,因而I0與I0結合氧化成為I2釋出,因而MIT及DIT的生成而減少。從而使血清T3及T4的生成減少,可使患者發生甲低底狀。當血清T3及T減少時,又可反饋地使垂體前葉分泌更多的TSH,因而使甲狀腺增生與肥大。另外碘還有抑制甲狀腺激素釋放的能力。因為甲狀腺激素釋放時,甲狀腺球蛋白二硫鍵(-S-S-),要先在還原型谷胱甘肽的影響下還原成巰基(SH),才能被溶酶體酶水解,然後釋放出甲狀腺激素。但產生還原型谷胱甘肽需要谷胱甘肽還原酶,而碘對該酶的抑制作用,因而抑制甲狀腺激素的釋放,也引起甲低和甲狀腺腫大

另一點應指出:碘阻斷效應常常是暫時的,而且機體可以逐步適應,這種現象我們稱為碘阻斷的逃逸(escape)。這就是大多數人服用大量碘劑後並不發生高碘甲腫的原因。也有人認為應用大量碘,甲狀腺廓清有所下降,因而血漿無機碘雖然明顯升高,但攝取碘的絕對量仍然不變,因而不會導致甲狀腺腫大,多數人認為高碘甲腫,即碘阻斷效應容易發生在甲狀腺本身有異常的患者,如甲亢橋本甲狀腺炎、甲亢患者用131碘治療後或甲狀腺手術切除後、甲亢合併有長效甲狀腺刺激素(LATS)存在、自家免疫性甲狀腺炎、有隱性甲狀腺激素合成障礙的患者等,因機體對碘阻斷失去適應能力,易致高碘甲腫。

32 高碘甲狀腺腫的主要臨床表現 | 高碘甲狀腺腫的預防與治療 32
關於「營養學/高碘甲狀腺腫的發病機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