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維生素A缺乏病的診斷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營養學》 >> 維生素A缺乏病 >> 維生素A缺乏病的診斷
臨床營養學

臨床營養學目錄

維生素A缺乏後,雖然會影響工作能力(如夜盲),發生症状,甚至變盲或死亡。但只要診斷治療得早,預後還是良好的。所以診斷在預防與治療維生素A缺乏病中非常重要。

11.3.1 生化診斷

(1)血漿中維生素A含量測定體內維生素A主要儲存在肝中,肝內維生素A約佔體內總量的90~95%。因此肝是一個儲藏、調節,維持血內維生素A達到正常水平的重要器官。若服用大量的維生素A,由於其很快的運入肝中儲藏,因此血漿中維生素A含量也不會大量升高。在肝內維生素A儲藏量豐富,雖幾個月不攝取維生素A,肝臟也能不斷地源源輸出補充維生素A,使血液中維生素A不致減少。但在長期維生素A缺乏,肝內維生素A含量減少時,血漿內維生素A含量也會減少。根據陳仁惇等對正常成人維生素A需要量的研究說明在其他診斷指標已表明有維生素A缺乏時,血漿中含量在50IU%左右(相當於15μg%)。在營養調查中,若無維生素A缺乏,則血漿中含量為100~120IU%。根據Sauberlich等1973年整理的評價成年人營養狀況的數據,認為維生素A醇<10μg%,表明維生素A高度缺乏;10~19μg%表明含量較低;>20μg%,雖然還不足,但不致發生缺乏症状。

(2)維生素A耐量曲線的測定 既然維生素A有95%儲藏於肝內,是否有無辦法可間接測定肝內維生素A的含量。自從1934年Chesney與Mccord用維生素A的耐量曲線診斷小兒乳糜瀉以後,陳仁惇等曾對家兔在維生素A缺乏與恢復的不同時期,作血漿中維生素A耐量曲線與肝中含量相對照的試驗。結果證明,維生素A愈缺乏,高峰出現的愈晚,高峰的維生素A水平愈低。缺乏嚴重時,甚至無高峰出現。補充維生素A以後,則高峰出現較早與較高。在陳仁惇所作正常成年人維生素A需要量研究中,每日補充不同劑量的維生素 A其高峰也隨劑量的高低而有不同水平。這些研究說明維生素A耐量曲線確能反映肝內維生素A的儲藏情況。

也可用聚集強度進行比較,其公式為:

聚集強度=[耐量曲線中維生素A的最高值-空腹血中維生素A含量]/耐量曲線中最高值的時間

這公式表明耐量曲線中的最高值與最高值出現的時間對維生素A的營養狀況有一定的關係。

此外,王喜生等曾應用視黃醇體庫反應法(retinol body pool response,RBPR)間接測定維生素A的儲藏情況。即先測定空腹血中維生素A含量,然後補充維生素A(劑量遠較耐量曲線所用的量為低,僅為正常需要量的兩倍,)在3.5小時後,再測定血中含量,用下列公式計算:

RBPR(%)=[補充維生素A後血中含量-補充前含量]/補充後血中含量×100

此百分比隨肝內維生素A儲藏量的增加而減少。因此服的劑量比做耐量曲線時低好幾 倍。因此,不會產生維生素A過量中毒,但僅限於動物實驗階段,未應用於人體。

(3)血漿中胡蘿卜素的測定血漿中除含有維生素A生理功能的β-胡蘿卜素以外,尚有無生理功能或生理功能不完全的黃色色素。所以,此項測定對維生素A的營養狀況沒有太大的診斷意義。

11.3.2 生理或功能評價診斷方法

(1)暗適應暗適應是測定在暗淡光線下的視力功能。在維生素A亞臨床狀態如夜盲發生前或輕度夜盲,則暗適應的功能會降低。經典的暗適應測定方法是用Goldman-Weekers暗適應計,在雙眼經強光漂白後,觀察不同強度的閃光。閃光的持續時間為1秒,間隔1秒。然後用時間(分)為橫坐標,光強度微一微朗伯micromicro lamberts的對數為縱坐標,繪成暗適應曲線如圖11-1。

標準暗適應曲線


圖11-1 標準暗適應曲線

標準暗適應曲線必須有代表錐狀細胞、錐狀柱狀轉換點、柱狀細胞與最終能見閾四部分的曲線。此種儀器昂貴,操作複雜,檢查一名病人需40分鐘左右,所以不適應大規模營養調查與現場使用。但此儀器比較精確,用其它儀器不能測定,因此可用來作為測定暗適應的標準。

由於此儀器國內尚無製造。因此,國內多測定暗適應恢復時間。方法是雙目經強光漂白後,於暗中觀察極微弱的光源,觀察到光源的時間即為暗適應恢復時間。如用Feldman暗適應計。陳學存等根據Pett的方法加以改進,利用距離光源越遠,光線越微弱的原理,觀察一排7~9個孔的測定光源來測定恢復時間。陳仁惇等再在此基礎上改用自動記錄裝置,在大規模營養調查中也獲得良好的效果。

Thorton等利用在強光轉變成弱光後,眼底對光的靈敏度由紅色轉換到藍色即Purkinjie轉換的原理,設計了一種暗適應的快速測定方法。即在雙眼經X光讀片燈的強光漂白以後,在弱光照明黑色的工作台上挑選混在一起的不同波長的三種圓片。5個白色的、6個藍色的(λ=475μm)、7個紅色的(λ=605μm),用秒錶計算揀出時間。所得結果與Goldman的暗適應曲線比較,相關係數為r=0.72,顯著相關。王育才等設計製造了YA-2型暗適應計,強光漂白時間自動控制,發現弱光由受檢者自動記錄時間,在營養調查中使用,效果也較好。

(2)生理盲點的測定文獻中有關中心視野檢查,生理盲點與維生素A的關係報告極少。鄭建中等在維生素A需要量研究中觀察到生理盲點是反映維生素A缺乏的一個較靈敏的指標。在維生素A需要量供給不足,血漿中維生素A含量一直在50IU%一組,盲點擴大一倍。每日取2000IU維生素A,盲點雖有縮小,但未至正常。每日取3000IU以上則能恢復正常,且攝取愈多,恢復愈快。生理盲點擴大的一組,若給予大劑量維生素A以後,24小時即縮小至正常範圍。因此,生理盲點是判斷人體維生素A營養狀況的一個較靈敏的指標。同時有幾例視力不良者服大量維生素A以後,視力也能恢復正常。

(3)其他當光線照射於視網膜上時,有電位差變化,將這些變化記錄於圖上,稱為視網膜電流圖。Dowling與Wold發現當大鼠缺乏維生素A時,視網膜電流的閾值改變而且b波變小。Dhanda用視網膜電流圖觀察了缺乏維生素A的病人。他們發生的視網膜電流變化要比暗適應的變化為晚。

根據抗美援朝部隊5770名夜盲患者的調查報告,曾發現夜盲患者的瞳孔對光反應較正常人遲緩,收縮也不如正常者小。陳仁惇等在家兔造成維生素A缺乏及補充以後,也觀察到瞳孔對光反應有類似現象。Reichel等也曾觀察到瞳孔在維生素A缺乏的病人,於暗中測量時較大。

綜上所述,維生素A缺乏病的診斷是綜合性的。即首先採用生理或功能性評價方法,觀察其夜視力(即暗適應能力)有無減退或生理盲點有無擴大,這在缺乏中最早發生。其次是進行維生素A耐量曲線,觀察其肝中維生素A的儲藏情況。待血中維生素A的水平下降,則表明體內儲藏已經相當缺乏,至於發生臨床症状如眼的畢多氏斑與角膜軟化已到缺乏晚期,必須立即進行治療。

32 維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與缺乏症状 | 維生素A缺乏病的預防 32
關於「營養學/維生素A缺乏病的診斷」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