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癩皮病的歷史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營養學》 >> 癩皮病 >> 癩皮病的歷史
臨床營養學

臨床營養學目錄

早在1735年西班牙的Casal即描述過癩皮病,1771年義大利醫生Frapoli命名其為pelle(皮膚)agra(粗糙)。現在知其系一種營養缺乏病,主要是由於缺乏尼克酸(又名煙酸維生素PP)所引起。尼大克酸於1867年即為有機化學家所知曉,1911年首次從天然物質中分離出來,為煙鹼氧化的產物。1913年Funk企圖證明抗腳氣病維生素時,也從酵母和米糠中分離出尼克酸,但由於它治療腳氣病無效,所以就不引起人們的重視。過了20年以後,從輔酶II中分離出尼克醯胺,才又引起生物化學家的注意。1935年歐洲三組生化學者同時證實尼克醯胺為NAD的組成部分。1937年首次發現尼克酸和尼克醯胺可治療狗的黑舌病和人的癩皮病。

癩皮病在19世紀流行於西班牙、義大利、法國、捷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烏克蘭,大流行於非洲,尤其在埃及,隨後遍及非洲其它地區。在1897年南非洲有牛疫流行,死亡了大量牲畜。在此災難以前,牛奶尤其酸奶製品是當地土著班圖族膳食的主要成分。由於缺乏牛奶,所以斷奶的兒童只能用玉米糊餵養;肉類供應的缺乏,致使班圖族膳食中玉米的比例加大。故在牛疫流行之後,有大量的兒童與成人發生癩皮病。美國在內戰時期癩皮病流行,這是由於戰爭引起社會貧窮,致使南方各洲的黑人和貧苦的白人對玉米進食量增加的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癩皮病仍然是美國南方各洲的一種重要疾病。後來由於工農業的發展,就業人數增多,貧窮和依賴玉米的程度有所下降,近年來又在玉米中添加尼克醯胺作為預防措施,所以癩皮病的發病逐漸減少。我國有解放前也有癩皮病的報告,新疆某些少數地區居民由於偏食玉米的影響,也曾有癩皮病的流行。近年來採取了積極的預防措施,使發病率大大下降,預計不久即可消滅。

癩皮病在許多過去流行的國家現已消失,在其它地方雖仍存在,也比過去輕了。在歐洲和北美洲,目前少見本病。在印度以玉米和高粱為主食的地區,本病還是很多,有些地區在某些季節約佔精神病患者入院人數的十分,非洲是唯一仍然把癩皮病作為重要問題的一個洲。在南非洲的一些地區,春夏季仍有癩皮病流行,患者可占門診病人的半數以上。南非洲癩皮病的增多,可能由於目前玉米是用機器來加工,致使其中所含的色氨酸和尼克酸減少。

32 癩皮病 | 癩皮病的病因 32
關於「營養學/癩皮病的歷史」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