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疫源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自然疫源(nidus),自然界限定景觀內的生物群落間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疾病傳染源自然疫源結構中有五大要素:①相應的病原體;②媒介動物或兼貯存寄主,許多是節肢動物;③貯存寄主動物;④受納病原體的易感者;⑤保證病原體在含有上列諸要素的病原生物群落中持續循環的適宜景觀和生境及其環境條件。

病原體通過多種感染方式和傳播途徑,在自然界不斷循環,從而維持自然疫源的活動性和持久性。例如腦炎病毒的貯存寄主動物已知多達80餘種。全溝硬蜱則是重要的媒介兼貯存寄主,它侵寄吸血的寄主竟有200多種動物。蜱可經卵將該病毒垂直傳遞下去,直至幾個世代。帶有病毒的各期蜱類吸血時,又能在200多種動物中的易感者間傳播病毒。這類蟲媒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共有特點是:病原生物群落中的病原體、媒介節肢動物以及貯存寄主動物三者及其種群活動節律的同步性、鮮明的季節性乃至一定空間的共同分布性。

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今天疾病分類單元上,雖未單獨成一體系,但卻包羅病毒、細菌等多種微生物所致的感染和寄生蟲病,這類疾病仍在不斷增多,這與在一些動物源性疾病,即人、獸共患病中,日益發現其自然疫源有關。例如腦炎群和馬腦脊髓炎群疾病、出血熱群疾病、狂犬病黃熱病馬爾堡病毒病、拉薩熱(拉沙熱)、鳥疫恙蟲病Q熱、斑點熱群立克次氏體病鼠疫兔熱病布魯氏菌病鉤端螺旋體病、蜱媒回歸熱利什曼氏原蟲病弓形蟲病血吸蟲病肝片吸蟲病棘球蚴病旋毛蟲病絲蟲病錐蟲病等等都有自然疫源。據認為約有4/5的人患傳染病,在自然界至少有一種或一種以上其他脊椎動物作為其病原體的貯存寄主。

關於「自然疫源」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