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
A+醫學百科 >> 頸部 |
頸部 neck
[l] 多節絛蟲之頭節中,具各種固著器(吸盤、吸葉等),固著在宿主的消化管壁上的部分,稱為頸部。一般較頭部細,但粗頸絛蟲(Taenia taen-iaeformis)則較頭部粗。此頸部靠旺盛的細胞分裂,在後方分節形成新節片。此頸部為絛蟲的生長帶。
[2] =頸
【一】境界
上界即頭部的下界,為下頜底、下頜角、乳突尖、上項線和枕外隆凸的連線;下界為頸靜脈切跡、胸鎖關節、鎖骨上緣和肩峰至第七頸椎棘突的連線,以此線與胸部、上肢分界。
【二】分區
以斜方肌前緣為界,前為固有頸部,後為項區。頸部以胸鎖乳突肌前後緣為界分為三區:1、頸前區 2、胸鎖乳突肌區 3、頸外側區
【三】層次
頸部由淺入深(由前向後)層次結構十分明確,分別為:皮膚、淺筋膜、頸深筋膜、肌肉。深筋膜又分為淺、中、深三層,在淺、中層與深層間形成的鞘內,容納通過頸部的氣管、食管及血管。各層間有疏鬆結締組織並形成頸部間隙。
一、皮膚:皮膚薄,移動性大,皮紋橫向。
1、皮肌:皮肌為頸闊肌 platysma,薄且覆蓋廣泛。上至面部,下至第二肋平面,越過人體中最早骨化的二個骨即鎖骨和下頜骨淺面的全長,頸正中線和頸前三角下部未被此肌覆蓋。淺筋膜內的皮神經和皮靜脈均行於肌的深面,該肌因之成為淺筋膜這一層次的重要標誌。
2、皮靜脈與淋巴結:皮靜脈有頸前淺靜脈 anterior jugular vein 和頸外淺靜脈 externa jugularis vein,其周圍有伴行的淋巴結。在頸根部兩條靜脈均進入頸深筋膜形成的兩個間隙,即胸骨上間隙和鎖骨上間隙,並有橫行的吻合支。
3、皮神經:皮神經為頸叢皮支,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這些皮神經均由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向四周放射走行,其中枕小神經勾繞副神經後沿胸鎖乳突肌後緣上升,提起枕小神經即可鉤出副神經,是尋找副神經的標誌,而胸鎖乳突肌後緣又是尋找枕小神經的標誌。耳大神經垂直行向耳垂。頸橫神經垂直橫過胸鎖乳突肌中部。鎖骨上神經與副神經近似平行,但位於其下方。
三、頸深筋膜:頸深筋膜即頸部肌肉的肌外衣及其延續,由前向後分別為頸深筋膜淺層、頸深筋膜中層和頸深筋膜深層。
1、頸深筋膜淺層 lamina superficialis fasciae colli:頸深筋膜淺層亦稱封套筋膜。圍繞整個頸部形成一個封閉式的筒鞘狀結構,築成了頸部諸器官活動的基本環境,成為保護頸部諸臟器的第一道防線。該筋膜並包繞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兩個肌鞘,包繞腮腺和頜下腺,形成兩個腺體筋膜鞘,在胸骨和鎖骨上分為二層,形成兩個間隙。
2、頸深筋膜中層 lamina media fasciae colli (頸內臟筋膜):頸內臟筋膜分兩部分,一部分包繞頸部大血管及神經,即形成頸動脈鞘 carotid sheath 。另一部分包繞氣管、食管和甲狀腺,形成一個內臟鞘總鞘即第二封套,築成保護臟器的第二道防線。並伸入氣管、食管和甲狀腺間,分別形成氣管、食管和甲狀腺鞘。
3、頸深筋膜深層 lamina profunda fasciae colli:頸深筋膜深層亦稱椎前筋膜,即頸部椎前肌的肌外衣,該筋膜由顱底一直達第三胸椎。
四、頸部筋膜間隙:筋膜間隙有胸骨上間隙、鎖骨上間隙、氣管前間隙、食管後間隙、椎前間隙。
1、胸骨上間隙 suprasternal space:位於胸骨柄上緣,由封套筋膜一分為二層形成,內含頸前靜脈弓。
2、鎖骨上間隙 supraclavicular space:位於鎖骨上緣,由封套筋膜一分為二層形成,內含頸前淺靜脈和頸外靜脈。
3、氣管前間隙 pretracheal space:位於氣管前筋膜與頸深筋膜淺層之間,內含甲狀腺最下動脈、頭臂干、左頭臂靜脈、甲狀腺下靜脈、甲狀腺奇靜脈叢、小兒胸腺,是頸部最危險局部區域。
4、咽後間隙 retropharyngeal space:位於頰咽筋膜與椎前筋膜之間,此間隙感染可蔓延至後縱隔。
5、椎前間隙 prevertebral space:位於椎前筋膜與頸、胸椎之間,上達顱底,下至第三胸椎,該間隙感染除局限於此範圍外,還可向兩側蔓延至頸外側區。
五、頸白線:由頸深筋膜的淺層於正中線形成,該局部層次簡單,是進入頸部的最佳入路。
【四】功能
頸部的作用就是把頭部和軀幹部聯繫起來。而所謂砍頭就是在頸部將頭部和軀幹部分開。
由於頸部的聯繫作用,腦發出的各種指令得以傳輸到軀幹和四肢,身體感受到的各種刺激以神經衝動的方式也可以傳送到腦。在頸部,神經活動的傳輸通道是脊髓。
頸部對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也起著通道作用。其通道分別為食道、氣管和血管。
頸部神經||頭頸部疾病
參看
關於「頸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