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動力檢查/胃和小腸生理
醫學電子書 >> 《胃腸動力檢查手冊》 >> 胃和小腸疾病 >> 胃和小腸生理 |
胃腸動力檢查手冊 |
|
|
一些臨床症候群與胃和小腸近端運動功能異常有關,如消化不良的常見症状可能是胃運動功能紊亂的結果。
胃的動力作用如下:
. 混合併研磨食物
. 調節胃內容物排空到十二指腸
. 適當時促使胃排空。
小腸動力作用如下:
. 將食物與消化液混合
.促使消化產物與小腸的消化吸收面(粘膜)接觸
. 將廢物向遠端推動。
胃底和胃體上部接受攝入的食物,起儲存食物的功能。
胃內壓力輕度的升高,可引起胃容量增大(約300ml到1500ml)。這一適應機制,即容受性舒張,是由迷走反射所致,其可以使人短時內大量進餐成為可能。這一機制可以防止胃內壓力突然升高所致的胃內容物迅速排空到十二指腸,或下段食管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功能不全導致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圖4.1)。
食物的混合和研磨、胃內容物排空到十二指腸均依靠胃遠端三分產生的蠕動收縮。這些蠕動收縮由胃起搏區(pacemaker)控制。
圖4.1上端胃容受性舒張,容納膳食和防止胃內壓力突然升高。
胃起搏區
胃起搏區位於胃體大彎側(圖4.2),其產生的慢波電位是引起胃運動的基礎。
每分鐘3次的電去極化波,起自胃起搏區,以環形方式經胃下傳到幽門和十二指腸,其叫做慢波或電控活動(electrical control activity ,ECA)(圖4.3)。
不過,當峰電位與慢波疊加時,機械活動(如蠕動收縮)即起動,這可能由激素和神經刺激所致。
因為正常情況下胃內慢波機制節律為每分鐘3次,因此,胃正常最大收縮頻率亦為每分鐘3次。
在小腸,平滑肌產生周期性變化,膜電位節律為每分鐘12次。當峰電位疊加到這一慢波上並去極化達基礎閾值時,小腸便發生收縮。因此,小腸正常最大收縮頻率為每分鐘10~12次(圖4.4)。
移行運動複合波
胃和小腸的運動依人是否空腹或剛進餐而有根本的不同。
空腹期
移行運動複合波(migratingmotor complex, MMC)被描述為起源於胃,經小腸向下傳遞的一段運動事件,是空腹期的主要模式。然而,MMC也可起自小腸的任何部位,並由此向下傳遞。
圖4.2胃起搏區位置。
圖4.3胃不同點的電活動,慢波從胃起搏區輻射。
圖4.4當峰電位疊加到慢波上並去極化達基礎域閾值時,小腸發生收縮。用圖經The Medicine Group (Education)有限公司許可引用。
MMC被認為有清除功能,其在兩個方面可防止胃和小腸內細菌過度生長:
1 機械性地向遠端移動殘留物和細菌。
2 潤滑(清洗)胃和小腸,因為MMC與周期性的胃酸分泌及膽汁和胰液的增加有關。
MMC在食物消化幾個小時後重現(時間長短由攝入的熱卡和膳食的量決定),胃開始有空心感,並開始感覺飢餓。
在白天,攝食之間的空腹期常較短(不到4小時),因此,MMC往往還沒有開始,這也是MMC主要在夜間發生的重要原因。
MMC包括三個不同的運動模式(圖4.5):
. Ⅰ期:靜止、無運動,持續時間為45~60分鐘,此期與小腸吸收液體有關
. Ⅱ期:幅度和頻率增加的自發收縮,持續約30~45分鐘,此期與胃酸(Hcl)分泌增多和小腸液增加有關
. Ⅲ期:此期最明顯,以不受干擾的一段規則收縮為特徵,最大收縮率胃為每分鐘3次,小腸為每分鐘10~12次,持續2~12分鐘。這些強力收縮使腸內容物向遠端推進。
MMC的產生和演變主要由腸神經系統(肌間神經叢)負責。激素控制介導的Ⅲ期主要由胃動素來完成,不過,許多其他激素亦參與MMC的調節。
餐後
一開始進食,MMC的模式即終止,被餐後運動模式(fedmotor response)所取代,胃開始產生另一種模式的收縮(圖4.6)。
在開始進食的幾分鐘,胃產生強蠕動收縮的穩定模式,收縮頻率大約每分鐘3次,以充分混合與研磨固體食物。
圖4.5正常空腹期活動。用圖經Georg Thieme Verlag許可,引自Malagelada,1986。
圖4.6正常進餐後(固體餐後)動力描計。用圖經Georg
Thieme Verlag許可,引自Malagelada,1986。
進食後30~60分鐘,在胃竇活動使固體食物排空到十二指腸之前,有一滯後期。
在小腸,食物消化導致強烈但不規則的收縮,使營養物質在腸腔內有足夠的時間被消化吸收。收縮有節段性和推進性,節段性引縮增加了食物與吸收面的接觸,而推進性收縮使腸內容物向遠端運送。
胃和小腸疾病 | 胃輕癱 |
關於「胃腸動力檢查/胃和小腸生理」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