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精神疾病診斷學/頭顱X線檢查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神經精神疾病診斷學》 >> 放射學檢查 >> X線檢查 >> 頭顱X線檢查
神經精神疾病診斷學

神經精神疾病診斷學目錄

(一)正側位片 是最規的頭顱X線攝片。

1.後前位片:標準前後位像上岩骨與眼眶重疊,矢狀縫應成一條直線與蝶骨嵴垂直,居顱骨之正中。可觀察頭顱之大小、形狀及顱蓋骨,並可通過眼眶觀察岩骨及內聽道。

2.側位片:側位像上,蝶鞍之前床突兩側應重疊,下頜關節也應彼此重合。可觀察頭顱大小及形狀,清楚地顯示蝶鞍形態。還能看到前、中、後顱窩的關係,顱縫血管壓跡、腦回壓跡鈣化松果體的位置。

頭顱正側位片的適應徵為:①顱腦先天發育和後天因素所致頭顱的大小與外形異常。兒童頭顱的增大可見於各種腦積水征,兒童佝僂病嬰兒慢性硬膜下血腫等。成人的頭顱增大多見於垂體嗜酸細胞腺瘤,常伴有該病的其它特徵如蝶鞍的擴大、副鼻竇擴大、顱骨增厚、枕外粗隆肥大、下頜前突等。頭顱的狹小則多見於大腦發育障礙、狹顱症等。由於涉及的顱縫不同可形成各種頭顱的畸形,如舟狀頭、尖頭、短頭、偏頭等;②顱內壓力增高。顱縫分裂與囟門增寬是幼兒、兒童顱內壓增高的表現。成人顱內壓增高引起蝶鞍的骨質吸收和擴大。骨質變化開始於後床突和鞍背,表現為骨質疏鬆模糊。進一步加重時,鞍底亦萎縮吸收,鞍背和後床突可完全破壞消失,蝶鞍擴大類似鞍內腫瘤所引起的改變,但鞍背並不向後豎起,前床突鞍結節的形態保持正常;③顱內病理性鈣化。腦寄生蟲病腦膜及腦的結核腦腫瘤及某些腦部退行性病變(結節性硬化)可出現病理性鈣化灶;④局限性骨質破壞和增生。顱骨的破壞缺損常見開放性顱腦損傷、先天性顱骨裂、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顱內上皮囊腫顱腦手術後及某些溶骨性的顱骨病變,如顱骨結核、炎症、轉移瘤和肉芽腫等。顱骨的局限性增厚見於顱骨瘤、顱骨纖維結構不良及某些成骨性的腫瘤,如顱骨血管瘤、顱骨成骨骨肉瘤等;⑤顱頸交界的畸形。如扁平顱底、顱底凹陷症時,齒狀突高過齶枕線3mm以上。

(二)顱底片 用來觀察顱底中顱窩的情況,一些後顱窩的結構如顱底的卵圓孔棘孔破裂孔、翼內外板和岩骨及中耳乳突均可清楚顯示。內聽道也經常顯示較好。鼻咽癌常有顱底骨破壞。

(三)內聽道片 用來觀察後顱窩的情況,尤其是內聽道、岩椎、枕大孔枕骨。正常人內聽道管徑為4~7mm,兩側常不完全等大,但相差不應超過2mm,超過此限度應提示病變存在。聽神經纖維瘤可引起病變側內聽道擴大。

(四)蝶鞍側位片 用於觀察蝶鞍。蝶鞍的大小因人而異,用徑線測量其前後徑為8~16mm,平均11.5mm,深度為7~14mm,平均9.5mm。老年骨萎縮時,蝶鞍的輪廓因骨質稀疏而欠明顯。鞍內腫瘤引起蝶鞍骨壁的壓迫而使之呈球狀擴大,嚴重時可有骨質結構的吸收破壞。鞍旁腫瘤常使一側鞍背侵蝕而縮短,蝶鞍呈蝶形,上口較寬,前後徑加大,亦可伴骨質吸收破壞。

(五)視神經孔片 投射時要求患者俯臥於攝影台上,肘部彎曲。兩手放於胸旁,頭部轉向對側,被檢側眼眶放於暗盒中心。顴骨鼻尖和下頜隆凸部三點緊靠暗盒,使頭部矢狀面與暗盒成53°角,聽鼻線與暗盒垂直。視神經孔在眼眶外下方顯影。視神經孔擴大見於視神經和視神經鞘的原發性繼發性腫瘤。

氣腦造影腦室造影是向腦室蛛網膜下腔注氣或碘油使之顯影,然後攝前後、後前及左右側位片等,觀察腦室系統及蛛網膜下腔,根據其大小、閉塞、變形、移位及充盈缺損等,判斷有無腦萎縮、畸形蛛網膜粘連腦佔位性病變、腦積水等。目前CT已基本取代氣腦和腦室造影。

參看

32 X線檢查 | 脊柱X線檢查 32
關於「神經精神疾病診斷學/頭顱X線檢查」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