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營養性水腫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生理學》 >> 水腫 >> 常見水腫類型的特點和發病機制 >> 營養性水腫
病理生理學

病理生理學目錄

營養不足引起的全身水腫營養性水腫,也稱營養不良性水腫。

(一)原因和臨床特點

營養性水腫有原發和繼發兩類。原發營養不良見於戰爭或災茺所致食物缺乏;繼發營養不良見於:①因病攝入不足;②消化吸收障礙;③排泄或丟失過多。

水腫分布從組織疏鬆處開始,然後擴展至全身皮下,以低垂部為著,立位時下肢明顯。

(二)發生機制

傳統上認為主要成因是低蛋白血症,但實驗表明,維持6個月營養不良可出現水腫,而血漿蛋白濃度卻在正常範圍內,故低蛋白血症不是唯一成因。另一重要因素是本來為肌肉和儲備脂肪所佔據的空間,因組織分解消耗而遺下空隙,使組織間隙有更大負壓,易為液體所代替,在低垂部這種液體下墜而表現水腫。據檢測,在半飢餓期間細胞外容量與細胞容量的比值增大,固實的組織被水樣液所代替。還有資料表明這腫水腫的發生,可能與血中醛固酮ADH增多也有關係。

(三)治療原則

首先應解除病因和補充營養,使自身組織的消耗得以補充。補充食物要逐漸進行,使消化道逐漸適應。腸道有病則採用非經口補充。此外還應限制鈉攝入或投利尿藥

32 腦水腫 | 特發性水腫 32

參看

關於「病理生理學/營養性水腫」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