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創傷癒合的基本過程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損傷的修復 >> 創傷癒合 >> 創傷癒合的基本過程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最輕度的創傷僅限於皮膚表皮層,稍重者有皮膚和皮下組織斷裂,並出現傷口;嚴重的創傷可有肌肉肌腱神經的斷裂及骨折。下述有傷口的創傷癒合的基本過程。

1.傷口的早期變化 傷口局部有不同程度的組織壞死血管斷裂出血,數小時內便出現炎症反應,表現為充血、漿液滲出白細胞游擊,故局部紅腫。白細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3天後 轉為以巨噬細胞為主。傷口中的血液滲出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很快凝固形成凝塊,有的凝塊表面乾燥形成痂皮,凝塊及痂皮起著保護傷口的作用。

2.傷口收縮 2~3天後傷口邊緣的整層皮膚及皮下組織向中心移動,於是傷口迅速縮小,直到14天左右停止。傷口收縮的意義在於縮小創面。實驗證明,傷口甚至可縮小 80%,不過在各種具體情況下傷口縮小的程度因動物種類、傷口部位、傷口大小及形狀而不同。傷口收縮是傷口邊緣新生的肌纖維母細胞的牽拉作用引起的,而與 膠原無關。因為傷口收縮的時間正好是肌纖維母細胞增生的時間。5-HT血管緊張素去甲腎上腺素能促進傷口收縮,糖皮質激素平滑肌拮抗藥則能抑制傷口 收縮。抑制膠原形成則對傷口收縮沒有影響,植皮可使傷口收縮停止。

3.肉芽組織增生和瘢痕形成 大約從第3天開始從傷口底部及邊緣長出肉芽組織,填平傷口。毛細血管大約以每日延長0.1~0.6mm的速度增長,其方向大都垂直於創面,並呈袢狀彎曲。 肉芽組織中沒有神經,故無感覺。第5~6天起纖維母細胞產生膠原纖維,其後一周膠原纖維形成甚為活躍,以後逐漸緩慢下來。隨著膠原纖維越來越多,出現瘢痕 形成過程,大約在傷後一個月瘢痕完全形成。可能由於局部張力的作用,瘢痕中的膠原纖維最終與皮膚表面平行。

瘢痕可使創緣比較牢固地結合。傷 口局部抗拉力的強度於傷後不久就開始增加,在第3~5周抗拉力強度增加迅速,然後緩慢下來,至3個月左右抗拉力強度達到頂點不再增加。但這時仍然只達到正 常皮膚強度的70%~80%。傷口抗拉力的強度可能主要由膠原纖維的量及其排列狀態決定,此外,還與一些其它組織成分有關。腹壁切口癒合後,如果瘢痕形成 薄弱,抗拉強度較低,加之瘢痕組織本身缺乏彈性,故腹腔內壓的作用有時可使癒合口逐漸向外膨出,形成腹壁疝。類似情況還見於心肌動脈壁較大的瘢痕處,可 形成室壁瘤動脈瘤

表皮及其它組織再生 創傷發生24小時以內,傷口邊緣的表皮基底增生,並在凝塊下面向傷口中心移動,形成單層上皮,覆蓋於肉芽組織的表面,當這些細胞彼此相遇時,則停止前進, 並增生、分化成為鱗狀上皮。健康的肉芽組織對錶皮再生十分重要,因為它可提供上皮再生所需的營養及生長因子,如果肉芽組織長時間不能將傷口填平,並形成瘢 痕,則上皮再生將延緩;在另一種情況下,由於異物及感染等刺激而過度生長的肉芽組織(exuberant granulation),高出於皮膚表面,也會阻止表皮再生,因此臨床常需將其切除。若傷口過大(一般認為直徑超過20cm時),則再生表皮很難將傷口 完全覆蓋,往往需要植皮。

皮膚附屬器毛囊汗腺皮脂腺)如遭完全破壞,則不能完全再生,而出現瘢痕修復。肌腱斷裂後,初期也是瘢痕修復,但隨著功能鍛煉而不斷改建,膠原纖維可按原來肌腱纖維方向排列,達到完全再生。

32 創傷癒合 | 創傷癒合的類型 32
關於「病理學/創傷癒合的基本過程」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