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溫度感受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生理學》 >> 能量代謝和體溫 >> 體溫及其調節 >> 體溫調節 >> 溫度感受器
生理學

生理學目錄

對溫度敏感的感受器稱為溫度感受器,溫度感受器分為外周溫度感受器和中樞溫度感受器。

外周溫度感受器在人體皮膚、粘膜和內臟中,溫度感受器分為冷感受器和溫覺感受器,它們都是游離神經末稍的。當皮膚溫度升高時,溫覺感受器興奮,而當皮膚溫度下降時,則冷感受器興奮。從記錄溫度感受器發放衝動可看到,溫覺感受器和冷覺感受器在28℃時發放衝動頻率最高,而溫覺感受器則在43℃時發放衝動頻率最高。當皮膚溫度偏離這兩個溫度時,兩種感受器發放衝動的頻率都逐漸下降(圖7-9)。此外,溫度感受器對皮膚溫度變化速率更敏感。

大鼠陰囊皮膚冷覺和溫覺感受器


圖7-9 大鼠陰囊皮膚冷覺和溫覺感受器

內臟器官也有溫度感受器。有人將電熱器埋藏在差點羊腹腔內 並加溫至43-44℃,觀察到羊的呼吸頻率和蒸發散熱迅速增加,加熱3-5分鐘後,動物開始喘息,使下丘腦溫度下降。說明內臟溫度升高可引起明顯的散熱反應。

中樞溫度感受器在脊髓延髓腦幹網狀結構下丘腦中有溫度感受器。

用改變腦組織溫度的裝置(變溫管),對不麻醉或麻醉的兔、貓或狗等的下丘腦前部進行加溫或冷卻,發現在視前區-下丘腦前部(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加溫,可引起動物出現喘息和出汗等散熱反應,而局部冷卻則引起產熱量增加,說明PO/AH本身就可調節散熱和產熱這兩種相反的過程。用電生理方法記錄PO/AH中存在著熱敏神經元(warm-sensitive neuron)和冷敏神經元(cold-sensitiveneuron)。前者的放電頻率隨局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後者的放電頻率則隨著腦組織的降溫而增加(圖7-10,7-11)。實驗證明,局部腦組織溫度變動0.1C,這兩種溫度敏感神經元的放電頻率就會反映出來,而且不出現適應現象。

下丘腦局部加溫時熱敏神經元放電的記錄(上)和呼吸曲線(下)(貓)


圖7-10下丘腦局部加溫時熱敏神經元放電的記錄(上)和呼吸曲線(下)(貓)

由下丘腦視前區導出的溫度敏感神經元的放電活動


圖7-11由下丘腦視前區導出的溫度敏感神經元的放電活動

脊髓中也有溫度敏感神經元。冷卻輕度麻醉狗的頸、胸髓或胸腰髓,則動物出現皮膚血管收縮寒戰體溫調節反應。這時,切斷被冷卻部位的後根或高位切斷脊髓,血管反應和寒戰也不消失。加溫脊髓,則引起皮膚血管舒張和熱喘呼吸,寒戰受到抑制。另外,據謂脊髓中傳導溫度信息的上行性神經元的纖維前側側索中走行,它將信息發送給PO/AH。

延髓中也存在著溫度敏感神經元。皮膚、脊髓及中腦的傳入溫度信息都會聚於延髓溫度敏感神經元;而延髓也接受來自PO/AH的信息,並且向PO/AH輸送信息。

腦幹網狀結構也有對局部溫度變化發生反應的神經元,它接受發生皮膚、脊髓的溫度信息,並且向PO/AH輸送溫度信息。

參看

32 體溫調節 | 體溫調節中樞 32
關於「生理學/溫度感受器」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