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股疝
醫學電子書 >> 《普通外科學》 >> 腹外疝 >> 股疝 |
普通外科學 |
|
凡經股環、股管而自卵園窩突出的疝,叫做股疝。股疝多見於中年以上的經產婦女,右側較多見。臨床上較少見,約佔腹外疝的5%。
【解剖基礎】
股管是一個狹長形潛在性間隙,長約1.0~1.5cm。股管有上、下兩口,上口為股環,橢圓形,直徑約1.25cm,上覆蓋有股壞隔膜。股管前界是腹股溝韌帶,內界是陷窩韌帶,後界是恥骨梳韌帶,外界是股靜脈。股管下口為卵圓窩,在恥骨結節的下外側約2cm處,是闊筋膜的一個缺陷,呈橢圓形,上有一層薄膜覆蓋,稱為篩狀板。大隱靜脈也在此穿過篩狀板而匯入股靜脈。
【病因】
女性骨盆較寬闊,聯合肌腱及陷窩韌帶常發育不全或變薄,導致股環寬大鬆弛,加上腹內壓增高的誘因,使下墜的腹腔內臟經股環進入股管,自卵圓窩突出(圖2-33),故女性多見。疝內容物多為小腸和大網膜。
圖2-33 股疝的解剖關係
由於股管幾乎是垂直向下的,疝內容物似直線狀下墜,但一出卵圓窩後,卻突轉向前,形成一銳角。加以股環本身狹小,周圍韌帶堅韌,因此容易發生嵌頓和絞窄。
【臨床表現】
易復性腹疝的症状較輕,常為病人不注意,尤其肥胖者更易被疏忽和漏診。股疝之疝塊通常不大,主要表現為卵圓窩處有一半球形隆起,大小通常象一枚核桃或雞旦。質地柔軟,為可復性。由於囊外有豐富的脂肪組織,平臥而回納疝內容物後,有時疝塊並不完全消失。由於疝囊頸狹小,當咳嗽增加腹壓時,局部咳嗽衝動感不明顯,一部分病人可在久站後感到患處脹痛、下墜不適。
約半數病例,發生嵌頓,引起局部明顯疼痛,出現急性腸梗阻疝狀時才來就診。故對急性腸梗阻病人,尤其是中年婦女,應注意檢查有無股疝,以免漏診。
【鑒別診斷】
股疝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腹股溝疝:腹股溝斜疝位於腹股溝韌帶的上內方,呈梨形,而股疝則位於腹股溝韌帶之下外方,多呈半球形。疝塊回納後,用手指緊壓腹股溝管內環、囑病人站立或咳嗽,為腹股溝斜疝時疝塊不再出現,而股疝則復現。腹股溝直疝位於腹股溝韌帶上方,手指檢查腹股溝(Hesselbach)三角,腹壁有缺損。
2.大隱靜脈曲張結節:在病人站立或咳嗽時可增大,平臥時消失,可誤為可復性股疝。鑒別要點在於用手指壓住股靜脈近側端,可使大隱靜脈曲線結節膨脹增大,而股疝則否。靜脈曲張者常伴有下肢其它部位的靜脈曲張,對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3.淋巴結腫大:嵌頓性股疝應與急性淋巴結炎相鑒別,後者常呈橢圓形,雖有壓痛,但沒有劇烈腹痛等急性腸梗阻症状。常可在同側下肢找到原發感染灶。
4.髂腰部寒性膿腫:因有咳嗽衝擊感,平臥時腫塊也能部分縮小,可與股疝相混淆,但它多位於腹股溝外側,偏髂窩處,有較明顯的波動征。X線片可見腰椎或骶髂關節結核。
【治療】
股疝易嵌頓,又易發展為絞窄,應緊急手術治療,最常見的手術方法是Mc Vay 修補術。有兩種手術經路:腹股溝上切口和腹股溝下切口。
1.腹股溝上修補術:切口同腹股溝斜疝修補術,逐層切開腹外斜肌腱膜,顯露腹股溝韌帶。將腹內斜肌、圓韌帶(在男性為精索)牽向內上方、顯露腹股溝管後壁,在腹壁下動脈內側切開腹橫筋膜,即可發現疝囊,進入股管。然後邊游離,邊向上提出疝囊,也可在卵圓孔處用力向上推壓,直到疝囊完全游離,提出切口外,切開疝囊,回納疝內容物,以絲線作高位縫扎,切除多餘疝囊壁,按照Mc Vay術式,將腹橫筋膜,腹內斜肌、腹橫腱膜弓(或聯合肌腱)縫至恥骨梳韌帶和陷窩韌帶。然後還可縫合恥骨肌筋膜和腹股溝韌帶,以封閉股環。最後,逐層縫合切口。
2.腹股溝下修補法:卵圓窩處直切口。切開篩筋膜,直接顯露疝囊。細心推開股靜脈和大隱靜脈,向上分離至疝囊頸部切開疝囊,回納疝內容物,高位貫穿縫扎疝囊頸,修去多餘囊壁。然後、將腹股溝韌帶、隱窩韌帶與恥骨梳韌帶縫合,以關閉股環。在外側宜注意勿損傷或壓緊股靜脈。
嵌頓性或絞窄性股疝手術時,因疝環狹小,回納疝內容物常有一定困難。遇有這種情況時,可切斷腹股溝韌帶以擴大股環,但在疝內容物回納後,應仔細修復其切斷的韌帶。切開陷窩韌帶也可擴大股環,但有損傷異位閉孔動脈的可能,應予慎重考慮。
參看
複發性腹股溝疝 | 其它腹外疝 |
關於「普通外科/股疝」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